岩石圈下沉引起的壳层波动:来自安第斯高原中部碎屑记录的证据

安第斯高原中部碎屑记录的证据

安第斯高原中部地壳“浮动”与岩石圈下沉的关联研究

学术背景

安第斯高原是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岩石圈下沉(lithospheric foundering)是造山带中地壳变形、盆地沉降和地表抬升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岩石圈下沉的细节、时间尺度以及地壳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仍然缺乏定量研究。特别是在安第斯高原中部的普纳(Puna)地区,岩石圈和地壳的厚度较薄,暗示了岩石圈下沉的可能性。Arizaro盆地作为普纳地区的一个典型盆地,被认为是晚中新世岩石圈下沉的产物,但其地壳厚度变化的历史尚未得到充分约束。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利用火山灰中碎屑锆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重建Arizaro盆地及其周边岩浆源区的地壳厚度变化历史,从而揭示岩石圈下沉对地壳厚度和地表变形的影响。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B. CarrapaG. JepsonP.G. DeCelles等作者共同撰写,作者团队来自亚利桑那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布加勒斯特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等多个研究机构。论文于2024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Geology期刊上,题为《Crustal bobbing in response to lithospheric foundering recorded by detrital proxy records from the central Andean plateau》。

研究流程与结果

1. 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Arizaro盆地火山灰中的碎屑锆石,重建该地区新生代的地壳厚度变化历史。为此,研究团队采用了以下方法:

  • 锆石U-Pb年代学与微量元素分析:通过高分辨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锆石进行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以确定锆石的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 Lu/Hf同位素分析:通过多接收器LA-ICP-MS技术,分析锆石的Lu/Hf同位素组成,以确定岩浆源区的特征。
  • 地壳厚度估算:利用锆石中的La/Yb比值和Eu异常,结合已有的地壳厚度估算模型,重建Arizaro盆地周边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历史。

2. 样品采集与处理

研究团队从Arizaro盆地的Vizcachera和Batín地层中采集了10个火山灰样品和1个碎屑样品。这些样品的年龄范围从约36百万年(Ma)到11 Ma。通过对这些样品中的锆石进行分析,研究团队获得了大量的U-Pb年龄、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数据。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地壳厚度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Arizaro盆地的岩浆源区在约36 Ma时地壳厚度约为53公里,表明该地区在早新生代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地壳增厚。在约20 Ma到13 Ma之间,地壳厚度进一步增加,随后在13 Ma之后开始减薄。这一变化与岩石圈下沉导致的地壳根部形成和随后移除的过程一致。
  • 岩浆源区特征:Lu/Hf同位素数据显示,锆石的εHf值变化较大,表明岩浆源区既有地壳来源,也有地幔来源的贡献。这一结果与普纳地区晚中新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表明岩浆活动与岩石圈下沉密切相关。

4. 模型验证与解释

研究团队通过数值模拟和类比模型验证了他们的发现。模型显示,随着岩石圈根部的形成,地表会因粘性应力而下沉,随后在根部移除时地壳会因均衡反弹而抬升。这一过程与Arizaro盆地的沉降和抬升历史高度吻合。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碎屑锆石的地球化学分析,首次定量重建了Arizaro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下沉是导致该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和地表变形的主要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安第斯高原形成机制的理解,还为其他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亮点

  • 新颖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首次利用碎屑锆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重建地壳厚度变化历史,为类似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 重要的科学发现:研究揭示了岩石圈下沉对地壳厚度和地表变形的具体影响,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知识空白。
  • 广泛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不仅对理解安第斯高原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应用于其他造山带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地质学应用价值。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团队还指出,Arizaro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可能与局部岩浆活动的差异有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岩浆活动与岩石圈下沉之间的具体关系,以更全面地理解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安第斯高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展示了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分析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