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的 Fe3O4/PPY 颗粒流纺纺织品用于电磁干扰屏蔽和焦耳加热
学术背景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电磁污染(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对人类健康和设备寿命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传统金属基电磁屏蔽材料虽然具有较高的导电性,但其刚性和加工性能差,难以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因此,开发柔性、耐用且可定制的电磁屏蔽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Polypyrrole, PPy)因其良好的导电性、热稳定性和低毒性,被认为是理想的电磁屏蔽材料。然而,现有的电磁屏蔽材料在耐用性和大规模生产方面存在瓶颈,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本文旨在通过一种新型的粒子流纺丝技术,制备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Fe3O4/PPy复合纺织材料,兼具电磁屏蔽和焦耳加热功能,以解决上述问题。
论文来源
该论文由Jiaxin Liu、Shuo Qi、Hongshan Wang等合作撰写,作者来自武汉纺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论文于2024年10月30日发表在《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上,DOI为10.1007/s42765-024-00498-2。
研究流程
1. 材料制备
研究首先制备了Fe3O4/PPy复合棉条作为电磁屏蔽功能层。具体步骤如下: - 棉条预处理:将棉条浸入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表面处理,形成聚多巴胺(PDA)涂层,以增强后续PPy的附着力。 - PPy涂层: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将吡咯单体在FeCl3氧化剂的作用下聚合在棉条表面,形成PPy涂层。 - Fe3O4涂层:将Fe3O4颗粒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溶液混合,通过喷涂法将Fe3O4均匀覆盖在PPy涂层上,以增强电磁波吸收能力。
2. 保护层制备
为了提高材料的耐用性,研究团队设计了PVB/PP复合条作为保护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PVB纳米纤维膜沉积在PP条上,形成保护层。实验对比了不同PVB浓度和电压对纤维形貌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
3. 粒子流纺丝技术制备纱线
研究采用粒子流纺丝技术,将Fe3O4/PPy复合棉条与PVB/PP保护层结合,形成三层结构的纱线。具体步骤包括: - 纱线结构设计:将Fe3O4/PPy棉条夹在两层PVB/PP条之间,形成“三明治”结构。 - 纺丝工艺:通过纺丝机将三层结构捻合成纱线,确保功能层被保护层紧密包裹,形成芯-鞘结构,以提高耐用性。
4. 织物织造
将制备的纱线通过工业织机织造成织物,织物的经纬密度为110根/10 cm和40根/10 cm。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和焦耳加热性能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测试。
主要结果
1. 材料表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Fe3O4/PPy涂层均匀地覆盖在棉纤维表面,显著提高了棉条的导电性和磁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了PPy和Fe3O4的存在。
2. 电磁屏蔽性能
织物在X波段(8.2-12.4 GHz)的电磁屏蔽效能(SE)达到47 dB。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模拟,验证了多层结构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屏蔽性能。
3. 耐用性测试
经过50次洗涤和465次磨损测试,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仅下降不到10%,显示出优异的耐用性。保护层的加入有效防止了功能材料的脱落。
4. 焦耳加热性能
织物在3 V电压下,10秒内可迅速升温至105°C,表现出高效的焦耳加热性能。实验表明,织物的温度与电压平方呈线性关系,符合欧姆定律。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通过粒子流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兼具电磁屏蔽和焦耳加热功能的多层复合纺织材料。其创新之处在于: - 大规模生产:粒子流纺丝技术可实现功能纱线的大规模生产,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 多功能性: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还可用于温度调控,适用于日常、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 - 耐用性:通过芯-鞘结构设计,材料在多次洗涤和磨损后仍保持稳定的性能。
该研究为开发多功能、耐用的电磁屏蔽纺织品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研究亮点
- 技术创新:粒子流纺丝技术首次应用于电磁屏蔽纺织材料的制备,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 多功能集成:材料同时具备电磁屏蔽和焦耳加热功能,满足了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需求。
- 优异性能:织物在电磁屏蔽效能和耐用性方面表现优异,突破了现有材料的性能瓶颈。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团队还通过模拟实验展示了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电磁屏蔽效果,例如在LED灯泡和手机信号屏蔽中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其实际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