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促进创伤愈合

一、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组织再生、修复以及免疫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慢性伤口愈合不良在临床上广泛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加重了医疗与社会经济负担。其中炎症反应作为创伤愈合的第一阶段,对于后续愈合过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度或持续的炎症反应可导致愈合延迟和瘢痕增生。巨噬细胞(macrophage)作为免疫微环境的重要调节者,在炎症调控、组织修复及疤痕形成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其中,M1 型巨噬细胞偏向促炎反应,其过度活化会加重炎症并阻碍正常修复,因此有效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成为改善慢性创面愈合的一大关键科学难题。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因具备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卓越的免...

缺氧预处理ADSC外泌体通过激活Akt/HIF-1α轴加速阴道伤口愈合

阴道伤口愈合是妇科手术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阴道分娩或盆腔重建手术后。阴道伤口的感染和愈合不良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慢性疼痛、感染和功能障碍。因此,如何加速阴道伤口愈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外泌体(exosomes)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能够传递生物信息分子,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特别是缺氧预处理的外泌体,因其更强的生物活性,被认为在伤口愈合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缺氧预处理的脂肪干细胞(ADSCs)外泌体(Hypoxic ADSC Exosomes, Hexo)是否能够通过激活Akt/HIF-1α轴加速阴道伤口愈合,并揭示其分子机制。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Xiao...

外泌体介导的癌细胞亚型间通讯促进鼻咽癌转移及不良预后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尤其在东南亚和南中国地区发病率较高。尽管近年来在鼻咽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尤其是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是癌症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肿瘤内不同细胞亚型在基因表达、功能和行为上存在差异。这种异质性在肿瘤的起始、进展和治疗抵抗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鼻咽癌细胞亚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能够携带蛋白质、RNA和DNA等分子,介导细胞间的通信。近年来,外泌体在癌症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肿瘤微环境(tumor ...

衰老肺成纤维细胞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通过分泌外泌体MMP1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进展

学术背景与问题提出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同时也是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22%的IPF患者在随访期间会发展为肺癌,且随着时间推移,肺癌的累积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这些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IPF合并肺癌(IPF-LC)的侵袭性显著高于散发性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IPF-LC的主要病理类型。然而,目前尚无针对IPF-LC的特定治疗指南,传统的肺癌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导致IPF急性加重,限制了患者的治疗选择。因此,阐明IPF-LC进展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治疗靶点至...

外泌体PSM-E通过RACK1信号轴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以抑制前列腺癌转移

前列腺癌外泌体PSM-E通过RACK1信号轴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以抑制肿瘤转移 学术背景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中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导致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尽管早期前列腺癌可以通过手术或放疗进行治疗,但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会进展为更具侵袭性的形式,导致预后不良。尽管有多种治疗策略,如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但针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深入理解前列腺癌转移的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是目前常用的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无法有效区分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和良...

脊髓组织源外泌体在神经炎症中的表征

实验自身免疫性脑炎中脊髓组织源性细胞外囊泡的表征 引言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慢性脱髓鞘疾病,目前其病因和预测疾病进展的方法仍在研究之中。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炎(EAE)是MS的小鼠模型,在该模型中,由佐剂活化的髓鞘反应性T细胞会攻击寡dendroglia细胞,导致脊髓和视神经前部出现神经炎症。 细胞外囊泡(EVs)是由所有细胞释放的一类膜包裹的颗粒,能够双向穿过血脑屏障。EVs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具有多种功能,如细胞间通讯、物质转运和免疫调节。因此,EVs在MS和EAE研究中引起了极大关注,被视为潜在的血浆生物标记物和治疗载体。然而,目前对疾病相关的EVs在CNS中的变化了解甚少。为了解决这一空白,我们分析了在诱导EAE前以及诱导后的第16天和第25天,小鼠脊髓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