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共享与独特的免疫机制

学术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分别是全球老年人群认知障碍和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尽管两者影响不同器官(大脑与视网膜),但近年研究发现它们共享相似的病理特征,如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补体系统激活和慢性炎症。然而,两类疾病的研究长期独立进行,缺乏跨学科整合。本文旨在系统比较AD与AMD的免疫机制异同,探索交叉治疗策略,并揭示组织特异性(脑与视网膜)如何导致相同免疫通路的差异化结局。 论文来源 本文由哈佛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Oleg Butovsky与Neta Rosenzweig团队撰写,发表于2025年5月的...

IL-10信号通过肺间质巨噬细胞防止细菌失调驱动的肺部炎症并维持免疫稳态

一、研究背景 慢性肺部炎症(chronic lung inflammation)与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尤其关于肺部共生菌群(commensal microbiota)与免疫系统互作的影响缺乏深入认知。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关键抗炎细胞因子,在肠道稳态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在肺部免疫调控中的功能仍存在空白。本研究聚焦于IL-10信号缺失如何通过肺部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 IMs)引发细菌失调(dysbiosis)驱动的炎症,并探索其与Th17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s)的协同作用机制。 二、论文来源 本研究由Seung Hyon Kim(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理学与再生医学系)、T...

Alcaligenes faecalis通过促进E3泛素连接酶TRIM21介导的FBXW7降解诱导肠道Th17细胞

一、研究背景 肠道Th17细胞在维持黏膜免疫稳态和抵抗病原体感染中发挥核心作用。既往研究认为分段丝状细菌(SFB)是诱导肠道Th17细胞的关键微生物,但SFB在成人肠道中的定植存在争议: 1. 临床矛盾:人类肠道中SFB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急剧下降(儿童3岁以下检出率24%,成人0%),难以解释广泛人群肠道Th17细胞的富集现象 2. 机制局限:已知SFB通过树突细胞依赖性途径或上皮细胞CDC42介导的内吞作用间接诱导Th17细胞,但微生物是否可直接调控T细胞内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蔡志坚团队主导,联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机构,于2025年6月发表在《Immunity》期刊(DOI:10.1016/j.immuni.2025.03.008),揭示了普遍存在的粪产碱杆菌(Alc...

磷酸抗原诱导的BTN受体复合物稳定化机制驱动γδ TCR二聚化依赖性激活

学术背景 γδ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独特的亚群,其T细胞受体(TCR)由γ和δ链组成,能够识别非肽类抗原,如微生物或肿瘤细胞产生的磷酸抗原(phosphoantigens, PAg)。其中,Vγ9Vδ2 T细胞是人体循环中最主要的γδ T细胞亚群,在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PAg如何通过细胞膜受体激活γδ T细胞的分子机制长期未明。 Butyrophilin(BTN)家族蛋白(如BTN3A1和BTN2A1)被鉴定为PAg的传感器,但BTN受体复合物的组装方式、PAg诱导的构象变化及其与γδ TCR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揭示PAg诱导的BTN复合物“由内而外”稳定化机制,阐明其如何驱动Vγ9Vδ2 TCR二聚化及T细胞激活。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Yuwei Zhu、We...

体细胞高频突变解锁超越初级抗体库的新特异性

学术背景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其能够通过V(D)J重组产生高度多样化的抗原受体,从而识别广泛的病原体威胁。传统观点认为,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内的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SHM)仅能优化已通过初级抗体库(由V(D)J重组建立)预存的抗原结合特异性,即SHM的作用仅限于“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然而,多项研究发现,部分GC B细胞的抗体对免疫抗原无实测亲和力,且某些肿瘤反应性抗体可从无结合能力的前体演化而来。这些现象挑战了“初始特异性是SHM驱动抗体进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范式。本研究旨在验证:非特异性B细胞能否通过SHM在GC中获得全新的抗原结合能力,即“亲和力诞生”(affinity b...

肠道抗原层级调控CD4+ T细胞受体库的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肠道免疫系统需要平衡对食物抗原(dietary antigens)、共生菌群抗原(microbiota-derived antigens)和自身抗原(self-antigens)的耐受与防御。尽管已知CD4+ T细胞在肠道免疫中起核心作用,但不同抗原来源如何塑造T细胞受体(TCR)库的组成仍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小肠(small intestine, SI)是食物抗原耐受的主要场所,而结肠(colon)则负责调控菌群抗原反应,但这一“生物地理决定论”缺乏全基因组水平的验证。此外,饮食与菌群的复杂互作如何影响T细胞分化(如调节性T细胞[Treg]与效应性T细胞[Teff]的平衡)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层级TCR分类框架,首次系统性解析了肠道抗原对TCR库的调控层级,并揭示了饮食...

发育时间与寿命的遗传关联——果蝇PTTH激素通过NF-κB信号调控寿命的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衰老长期以来被视为生理功能随年龄逐渐衰退的过程。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发育程序(developmental programs)对衰老结局具有深远影响。例如,发育时间(developmental time,即个体达到成熟所需时间)与成年寿命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这一现象背后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生长速率调控基因(如生长激素GH、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S通路),但这些基因往往同时影响生长速率和发育时间,难以区分两者的独立作用。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 PTTH)是调控发育时间的关键神经肽激素。与GH/IIS不同,PTTH缺失突变体仅延迟发育时间而不改变生长速...

巴瑞替尼纳米乳凝胶的开发与表征及其在抗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的效果

学术背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滑膜,导致炎症和侵蚀性病变。全球约有0.5%至1%的人口受到该疾病的影响,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RA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等问题,这使得口服药物的依从性和疗效受到限制。目前,RA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系统性给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其中,Janus激酶(JAK)抑制剂如巴瑞替尼(Baricitinib, Btb)在治疗中重度RA中表现出显著效果。然而,巴瑞替尼的口服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受食物影响大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

CRISPR-dCas9激活TSG-6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潜力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椎间盘退变通常伴随着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降解和结构破坏。尽管细胞疗法(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被探索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新方法,但退变椎间盘的微环境对细胞存活和移植效果具有不利影响。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因其具有抗炎和组织修复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外泌体的治疗效果受到供体变异性、异质性和效力不足的限制。因此,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外泌体的治疗潜力成为研究热点。 C...

第四代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在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耐受性和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对称性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患者逐渐丧失功能。尽管近年来针对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B细胞(如CD20靶向抗体利妥昔单抗)的单克隆抗体疗法显著改善了RA的治疗效果,但仍有高达30%的患者对多种免疫调节药物无反应,这类患者被称为“难治性(Difficult-to-Treat, D2T)”RA。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自体第四代CD19靶向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细胞疗法,该疗法不仅能靶向清除CD19+ B细胞,还能分泌抗IL-6和抗TNFα的抗体,从而在局部抑制炎症反应。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