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组学的严重子痫前期患者蜕膜化抵抗的映射研究

多组学技术揭示严重先兆子痫患者的子宫内膜蜕膜化抵抗机制

学术背景

先兆子痫(Preeclampsia, PE)是妊娠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其中,严重先兆子痫(Severe Preeclampsia, SPE)是更为危险的一种形式,可能导致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危险。尽管先兆子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子宫内膜蜕膜化(Decidualization)缺陷可能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蜕膜化是子宫内膜在妊娠初期发生的功能性改变,为胚胎植入和胎盘形成提供支持。蜕膜化抵抗(Decidualization Resistance, DR)则是指子宫内膜无法正常完成这一过程,导致妊娠失败或并发症的发生。

此前的研究表明,蜕膜化抵抗与多种妇科疾病和妊娠并发症相关,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性流产等。然而,关于蜕膜化抵抗在严重先兆子痫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组学技术,揭示严重先兆子痫患者子宫内膜蜕膜化抵抗的细胞和分子特征,为理解其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并为未来的临床干预提供潜在靶点。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Irene Muñoz-Blat、Raúl Pérez-Moraga、Nerea Castillo-Marco等来自西班牙Carlos Simón基金会、Incliva健康研究所、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研究于2025年2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ulti-omics-based mapping of decidualizatio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severe preeclampsia”。

研究流程与结果

1. 研究设计与样本收集

研究共纳入多个独立队列的样本,包括严重先兆子痫患者(SPE)和正常妊娠对照。样本采集自女性子宫内膜,收集时间为月经周期的晚期分泌期。具体样本分布如下:

  • 数字图像分析:11名SPE患者和9名对照。
  •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11名SPE患者和12名对照。
  • 空间转录组学:8名SPE患者和8名对照。
  • 空间蛋白质组学:7名SPE患者和10名对照。

研究首先通过数字图像分析(H&E染色切片)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学特征,随后采用scRNA-seq、空间转录组学和激光显微切割质谱(LCM-MS)技术,分别从单细胞、空间分布和蛋白质水平揭示蜕膜化抵抗的分子机制。

2. 数字图像分析

研究首先对H&E染色的子宫内膜切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并使用QuPath软件分析腺体形态。结果显示,SPE患者的子宫内膜腺体开口显著扩张,腺体直径较小,且腺体上皮细胞数量增加。这些形态学异常提示SPE患者的子宫内膜可能存在蜕膜化缺陷。

3.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

通过scRNA-seq技术,研究对SPE患者和对照的子宫内膜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共分析了65,381个高质量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结果显示:

  • 基质细胞:SPE患者的基质细胞呈现“镶嵌态”,即增殖性基质细胞(如表达MMP11和SFRP4的细胞)与蜕膜化基质细胞(如表达IGFBP1的细胞)共存。这种状态表明SPE患者的基质细胞在蜕膜化过程中存在显著失调。
  • 上皮细胞:SPE患者的上皮细胞中,增殖性上皮细胞和纤毛上皮细胞显著增加,而腺体分泌上皮细胞减少。这种失衡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分泌功能,从而影响胚胎植入。
  • 上皮-基质转化(EMT):SPE患者的EMT过程显著减少,表明其子宫内膜在蜕膜化过程中缺乏正常的细胞转化能力。

4. 空间转录组学

为进一步验证scRNA-seq的结果,研究采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E患者的子宫内膜在基质和上皮区域均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失调。例如,基质区域中与细胞骨架组织相关的基因(如TPM1和MYL9)表达下调,而上皮区域中与增殖相关的基因(如MMP7)表达上调。

5. 空间蛋白质组学

通过LCM-MS技术,研究对子宫内膜的腺体上皮、腔上皮和基质区域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SPE患者的基质区域中与激素信号通路(如STAT3和ESR1)相关的蛋白质显著上调,而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相关的蛋白质下调。此外,SPE患者的腺体上皮区域中与细胞存活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蛋白质显著增加。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全面揭示了严重先兆子痫患者子宫内膜蜕膜化抵抗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PE患者的子宫内膜在基质和上皮细胞中均存在显著的增殖与分化失衡,且激素信号通路(特别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信号)受到干扰。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严重先兆子痫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开发针对蜕膜化抵抗的临床干预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研究亮点

  1. 多组学技术联合应用:本研究首次将scRNA-seq、空间转录组学和LCM-MS技术结合,全面解析了蜕膜化抵抗的分子机制。
  2. 揭示细胞增殖与分化失衡:研究发现SPE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存在显著的增殖与分化失衡,为理解其病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3. 激素信号通路的关键作用:研究强调了雌激素和孕激素信号通路在蜕膜化抵抗中的核心作用,为未来的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

应用价值

本研究不仅为严重先兆子痫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还为其他与蜕膜化抵抗相关的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研究发现的分子标志物可能作为未来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女性生殖健康。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广泛,涵盖了多个独立队列,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此外,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算法,为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新工具。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