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活性 LAFOV PET 成像中的单日双示踪检查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实际优势
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突破:欧洲研究揭示一日双示踪PET/CT成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
在核医学领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s)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始终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此,来自德国图宾根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探索了单日双示踪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成像对NENs患者的临床管理的影响。
背景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源自不同解剖部位的异质性肿瘤,其分化程度各异,可分为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和分化不良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 NECs)。为了有效地进行治疗分层,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往往依赖于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PET成像。然而,某些高增殖或分化不良的NENs可能表现出高葡萄糖代谢和低SSTR表达,致使单纯的SSTR-PET成像不足以全面评估疾病负担。因此,研究者们探讨了结合[18F]FDG(氟脱氧葡萄糖)和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的双示踪成像的新策略。
研究来源
这一研究的作者团队由Eduardo Calderón、Lena S. Kiefer、Fabian P. Schmidt等人组成,主要来自图宾根大学医院的核医学与临床分子影像学研究所及其他相关科室。论文发表于2025年,是对当前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诊断领域的最新贡献。
研究流程与方法
研究的核心是一个单日双示踪成像协议的可行性评估。此协议包括: 1. 低活性[18F]FDG PET扫描:研究共涉及20名NENs患者,首先进行低活性的[18F]FDG PET扫描,给定活度为0.5 MBq/kg,目的是在60分钟后对患者从头部到大腿中部进行全身扫描。 2. 标准活性[18F]Sifalin-Tate PET扫描:在[18F]FDG扫描完成4.2小时后,患者接受标准活性的[18F]Sifalin-Tate PET扫描,活度为3.0 MBq/kg。 3. 图像重建与分析:使用标准临床重建协议进行PET图像重建,特别关注残留FDG活性对SSTR-PET结果的潜在影响。同时评估心肌和肿瘤病灶中的活性浓度(ACTs),计算出在第二次扫描中可能残留的FDG活性。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高生理葡萄糖代谢而无生理SSTR表达的组织(如心肌和大脑)中,第二次扫描中FDG的残留活性微乎其微。同时,通过模拟显示,即便考虑[18F]FDG吸收随时间的增加,FDG残留活性仅占第二次PET扫描肿瘤病灶测量活性的6.8%左右。研究表明,即使在考虑最保守的情况下,这种残留活性对[18F]Sifalin-Tate量化的影响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此双示踪PET/CT的结果直接影响了55%的研究患者的治疗计划,这一发现表明双示踪成像可以显著提高治疗决策的准确性。
结论与启示
此项研究表明,使用长轴视野(LAFOV)PET扫描仪能够实现单日双示踪成像协议,同时保持两个18F标记放射性示踪剂的半定量特性。这种技术不仅简化了肿瘤生物学的评估流程,而且可能减少临床管理中的后勤挑战。使用这种成像技术可能在多示踪剂PE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时。
在应用层面,该研究方法可扩展至其他放射性核素及肿瘤实体的成像,并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及检查效率。
研究亮点
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证明了双示踪PET/CT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利用LAFOV PET扫描仪提高成像精度,减少放射性敷用量,为复杂病例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分层决策。此外,该研究还为今后肿瘤影像诊断方法学的创新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通过这次研究,研究团队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也为其他类似的肿瘤成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研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