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血浆蛋白组学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通路

一、研究背景与学术意义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全球范围内老年痴呆症发病率最高的类型,约占全部痴呆症患者的60%—80%。其主要发病群体为65岁以上人群,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淀粉样蛋白β(amyloid-β)斑块的沉积、神经纤维缠结以及广泛的神经元丧失。虽然近年来神经影像、脑脊液检测及基因组学为AD的研究带来诸多进展,但AD的早期诊断与疾病进程的客观监测仍受限于侵入性检测方式(如脑脊液穿刺或脑部PET成像)以及有限的生物标志物储备。血浆由于采集简便、患者依从性高,被视为未来AD无创诊断与动态监测的理想基体。但既往基于血浆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小,且检出蛋白数有限,掣肘了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系统性发现和验证。 此前的多项学者研究(如Walker等人、S...

复杂性状因果基因集合的生成式预测方法

利用生成式深度学习预测复杂性状的致因基因集:PNAS重磅新方法解读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动机 复杂性状的困境 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一直是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尤其在生物体级别的复杂性状(complex traits)研究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所谓复杂性状,指的是表型受多基因(或多个基因位点,loci)协同作用调控,如常见的哮喘、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癌症转移等。这些性状通常受遗传背景、表观遗传、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从基因型预测表型变得异常困难。 现代遗传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或转录组关联研究(TWAS, transcript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等关联分析...

PlantCaduceus:利用预训练DNA语言模型实现单碱基分辨率植物基因组跨物种建模

植物基因组跨物种建模的里程碑:PlantCaduceus DNA语言模型的创建与突破性应用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动因 在过去二十年里,伴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超过1000种植物基因组已经发表,预计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持续激增。然而,对这些庞大基因组的功能元素进行注释、理解它们在转录和翻译层面的表达调控,以及分析不同遗传变异对于生物个体适应性和性状的影响,一直是植物基因组学乃至作物改良领域中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 相较于动物和人类,植物基因组拥有更复杂的结构,表现为基因组大小巨大、重复序列比例极高、物种间多样性极强,甚至同属同种内部亦具有极大变异。因此,基于单一物种构建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模型,往往只在特定物种内表现良好,难以跨物种泛化。这极大限制了新测序植物(尤其...

基于仿真推断的冷冻电镜分子构象模板匹配方法

利用仿真推断加速单分子结构识别 ——《amortized template matching of molecular conformations from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using simulation-based inference》研究新闻报告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领域,理解生物大分子如何通过不同构象(conformation)的转变来执行其功能,是揭示生命过程机制的核心目标。众所周知,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具有高度的柔性,它们在细胞中不断地于各种构象之间重组,而这些不同的构象往往与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直接相关。因此,实验上全面刻画分子体系的“构象分布(conformational ensemble)”和结构动力学,成为...

面向偏差感知的网络生物学链路预测算法的训练与评估

揭示连边预测算法的“富节点”偏见及其应对新策略 —— 解读“Bias-aware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Link Prediction Algorithms in Network Biology”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缘起 在过去的十年里,生物网络(network biology)在揭示生物分子关联与功能方面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随着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疾病基因关系等大规模图谱数据不断丰富,基于图机器学习的连边预测(link prediction, 连边意指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联)成为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中的核心工具。连边预测算法被广泛用于发现未知的生物分子关联,有助于药物靶点发现、疾病机制研究、实...

浅梯度中持续伪足分裂是一种有效的趋化策略

学术背景 趋化性(chemotaxis)是细胞或微生物沿化学梯度定向运动的关键行为,在免疫反应、伤口愈合和病原体感染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细胞如何在复杂梯度环境中选择最优运动模式(如伪足分裂或从头形成)仍不清楚。传统模型假设细胞通过全局梯度感知(global gradient sensing)实现导航,但这一机制在浅梯度(shallow gradients)或动态环境中可能效率不足。 本研究聚焦于变形虫样细胞(如*Dictyostelium discoideum*)的伪足(pseudopod)动态,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智能(mechanical intelligence)的简化模型:伪足通过竞争有限的肌动蛋白(actin)资源实现方向决策,无需依赖复杂的信号通路或记忆机制。 论文来源...

通过声音传递远程社交触觉——触觉交互的声学化及其情感表达

学术背景 触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感觉之一,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在虚拟通信日益普及的今天,远程交流中缺乏触觉互动可能导致焦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以往研究表明,触觉能有效传递情感(如抚摸传递爱意,拍打传递愤怒),但其机制尚未通过跨模态(如听觉)实现远程传递。 本研究结合社交触觉(social touch)和运动声学化(movement sonification)领域的前沿成果,提出“音频触觉(audio-touch)”技术,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 触觉交互的物理特征(如力度、速度)能否通过声音准确传递? 2. 触觉背后的社会情感意图(如愤怒、同情)能否通过声学化被识别? 3. 交互表面的材质(皮肤vs.塑料)是否影响听觉感知? 论文来源 作者:Alexandra de Lagarde(So...

DeepRNA-Twist:基于语言模型引导的RNA扭转角预测与注意力-初始网络

一、学术背景及研究动机 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RNA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成为热点领域。RNA不仅仅是基因信息的传递者,更在调控、催化等多种生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RNA分子的三维结构直接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而RNA结构的精确解析对于基础科学、药物设计、疾病机制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RNA的序列到结构转换远比蛋白质复杂,不仅因为RNA的骨架有七个主链扭转角(α, β, γ, δ, ε, ζ, χ),而且还涉及复杂的伪扭转角(η, θ),加之非经典碱基对、多重环、三元作用等多样结构因素,使得高精度RNA三维结构预测极具挑战性。 传统的实验测定RNA结构方法如核磁共振(NMR)、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冷冻电镜(cryo-EM)手段,不但昂贵且...

揭秘三维基因组预测新引擎:CHROMBUS-XMBD——图卷积模型驱动的染色质互作预测

研究背景与学科意义 在真核细胞内,染色质(Chromatin)的三维空间结构对于基因表达调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NA通过复杂的折叠、环化及局部空间重构,使不同基因元件(如启动子promoter、增强子enhancer等)在空间上变得邻近,并实现精细的顺式(cis)调控。近年来,无论在发育生物学、疾病机理还是表观遗传学研究中,三维基因组(3D-genome)的动态结构都被反复证明与基因表达变化密切相关。 当前,捕捉基因组空间构象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3C、4C、5C、Hi-C、ChIA-PET、HiChIP等。然而,这些实验方法成本高昂、操作复杂,且常常受到生物材料来源、分辨率及信噪比等条件限制,难以为多样化的生物学问题或疾病研究大规模提供数据。与此同时,随着多组学数据的积累,尤其是DNA序列、...

Deep scStar: 利用深度学习从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数据中提取和增强表型相关特征

近年来,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与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T)等前沿技术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揭示了细胞异质性,提供了疾病、发育、免疫等重大领域的全新洞见。然而,大规模单细胞数据由于技术噪声强、批次效应(batch effects)复杂、生物信号多样且杂乱,使得“准确提取与增强与表型相关的特征”成为关键挑战之一。许多传统方法虽主攻降噪、整合,却可能同时削弱乃至丢失关键的表型决策信号,限制了研究者对疾病机制与细胞间互作的深入理解。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单细胞表型相关特征的识别对于阐明疾病进展、免疫应答、肿瘤耐药等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在癌症免疫治疗、个体化诊疗中,能否准确识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