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补充患者术后监测(SMARTER):一项试点阶梯式楔形集群随机试验
学术背景
在非洲,手术后的死亡率是高收入国家的两倍,且大多数死亡发生在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房中。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监测不足,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干预。非洲的医疗资源有限,护士与患者的比例高达60:1,这使得术后密切监测变得极为困难。然而,患者的家属通常会在病房中陪伴患者,甚至睡在病床旁。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通过培训患者家属,使其能够协助护士进行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可能有助于提高术后监测的频率,从而早期发现病情恶化,减少术后死亡。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Adam Hewitt-Smith等人撰写,作者来自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医学院、乌干达Busitema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麻醉与重症监护系、乌干达Elgon健康研究与创新中心(ElCHRI)等多个机构。论文于2024年7月27日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上,题为《Family supplemented patient monitoring after surgery (SMARTER): a pilot stepped-wedge cluster-randomised trial》。
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设计
SMARTER研究是一项阶梯式楔形集群随机对照试验(stepped-wedge cluster-randomised trial),旨在评估通过培训患者家属协助护士进行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的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在乌干达的Mbale地区转诊医院进行,历时6个月(2021年4月至10月)。该医院是一家拥有470张床位的教学医院,服务人口达450万。研究纳入了四个术后病房,包括两个外科病房和两个混合产科/妇科病房。
研究对象
研究纳入了1395名术后患者,平均年龄为28.2岁,85.7%为女性。最常见的术式为剖宫产(74.8%)。患者或其家属需能使用五种常用语言之一,并在干预阶段提供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包括年龄小于5岁、手术当天出院或术后24小时以上才被识别的患者。
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包括培训患者家属每4小时进行一次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意识水平(使用AVPU评分)和血氧饱和度(SpO2)。家属还接受了如何记录生命体征的培训,并在病房中张贴了彩色海报,帮助家属判断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家属可以使用共享的脉搏血氧仪进行监测。干预从患者术后到达病房开始,持续至术后第三天结束。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三天内每24小时完成的生命体征测量次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30天内的全因住院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研究使用负二项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调整了干预、时间段、集群、手术风险等因素。
研究结果
主要结果
在干预组中,术后三天内每24小时的生命体征测量次数显著增加。对照组的中位测量次数为0(0-1),而干预组为3(1-8),发生率比为12.4(95% CI 8.8-17.5,p<0.001)。这表明,家属参与监测显著提高了生命体征测量的频率。
次要结果
在住院死亡率方面,对照组为0.84%(6/718),干预组为1.77%(12/677),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OR 1.32,95% CI 0.1-14.7,p=0.821)。住院时间在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对照组:2 [2-3]天,干预组:2 [2-4]天;HR 1.11,95% CI 0.84-1.47,p=0.44)。
讨论与结论
主要发现
SMARTER研究表明,培训患者家属协助进行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是可行的,且能显著提高监测频率。尽管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死亡率和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但家属参与监测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为低资源环境下家属参与患者护理提供了新的证据。家属在术后监测中的积极参与,可能有助于缓解护士的工作负担,并提高术后患者的监测频率。然而,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这种干预措施对患者结局的实际影响,特别是在降低术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
研究亮点
- 创新性干预:首次在低资源环境下系统地评估了家属参与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的可行性。
- 显著提高监测频率:干预组生命体征测量次数增加了12倍,表明家属能够有效协助护士进行监测。
- 低资源环境下的应用潜力:该干预措施为低资源环境下的术后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护士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结论
SMARTER研究表明,家属参与术后生命体征监测能够显著提高监测频率,尽管其对住院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的影响尚不显著。这一干预措施在低资源环境下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有效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