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表面肌电图电极位置的定量比较

呼吸表面肌电图电极位置定量比较研究

学术背景

呼吸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用于记录呼吸肌肉的肌电活动,广泛应用于分析呼吸努力、患者-呼吸机不同步以及呼吸训练。然而,由于缺乏标准化的电极放置方案,不同研究中使用的位置和配置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受限,临床应用的推广也受到影响。因此,确定最佳的电极位置对于提高呼吸SEMG的临床接受度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比较单侧和双侧双极导联的性能,为呼吸SEMG的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Andra Oltmann、Jan Graßhoff、Nils Lange、Tobias Knopp和Philipp Rostalski共同撰写,作者均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MTE)和吕贝克大学(University of Lübeck)。该研究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并于2023年获得欧洲区域发展基金、德国联邦政府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资助。

研究流程

研究对象

研究纳入了20名健康成年人(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年龄范围为26-3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低于50 kg/m²。所有受试者均在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获得了吕贝克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电极放置

研究使用64个凝胶电极(Kendall H124SG),按照基于解剖学标志的电极方案放置。电极位置包括中腋线(Midaxillary Line, MAL)、前腋线(Anterior Axillary Line, AAL)、锁骨中线(Midclavicular Line, MCL)和胸骨旁线(Parasternal Line, PSL)。电极间距为25毫米,覆盖了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区域。此外,还放置了12导联心电图(ECG)电极和一对胸锁乳突肌电极。

信号采集

使用TMSI SAGA 64+放大器记录64通道的单极SEMG信号,采样频率为2000 Hz。同时,使用Biopac系统测量气道流量和压力数据,并通过微控制器实现信号同步。

研究协议

研究包括三个呼吸任务:
1. 安静呼吸:持续300秒,无额外负荷。
2. 最大吸气压(MIP)测试:进行5次最大吸气努力,评估整体呼吸肌力量。
3. 阻力呼吸:以20% MIP的阻力进行15次深呼吸。

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 使用100毫秒滑动平均滤波器平滑气道压力和流量信号。
2. 通过Pan-Tompkins算法检测ECG的R波位置。
3. 使用Butterworth带阻滤波器去除电源线干扰。
4. 基于小波去噪算法去除心脏干扰。
5. 计算单极或双极导联的信号包络。

数据分析

研究使用三个性能指标定量比较电极导联:
1. 信噪比(SNRbase):吸气肌活动与基线噪声的比值。
2. 呼气肌活动信噪比(SNRexp):吸气肌活动与呼气肌活动的比值。
3. ECG干扰信噪比(SNR EMG-ECG):R波功率与吸气肌活动功率的比值。

主要结果

膈肌活动

  1. 双侧导联性能更优:双侧MCL导联(特别是距离肋缘2.5厘米的位置)在所有性能指标上表现最佳。
  2. 单侧导联性能较差:单侧导联的SNRbase和SNRexp值显著低于双侧导联,且ECG干扰较小。
  3. 最佳导联位置:MCL导联在膈肌活动测量中表现最佳,而MAL和AAL导联的性能较差。

肋间肌活动

  1. 双侧PSL导联性能最佳:双侧PSL导联在第二肋间隙的位置表现最佳。
  2. 电极位置的灵活性:电极可以在胸骨旁线附近移动,以适应临床需求。
  3. 单侧导联性能较差:单侧导联的SNRbase和SNRexp值均低于双侧导联。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定量比较不同电极位置,推荐使用双侧MCL导联(距离肋缘2.5厘米)测量膈肌活动,以及双侧PSL导联(第二肋间隙)测量肋间肌活动。这些结果为呼吸SEMG测量的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该技术在临床中的接受度和应用价值。

研究亮点

  1. 系统性比较:首次系统比较单侧和双侧导联在膈肌和肋间肌活动测量中的性能。
  2. 定量指标:引入三个性能指标,全面评估电极位置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3. 临床应用价值:为呼吸SEMG的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其他信息

研究还发现,电极位置的灵活性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患者胸壁受限或存在手术创伤的情况下。此外,研究结果提示,ECG干扰的程度可以通过电极位置的调整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