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放疗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CAR-T细胞治疗效果

背景介绍 脑肿瘤,尤其是儿童中的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MB),是儿童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高风险髓母细胞瘤的预后仍然较差。近年来,免疫疗法,特别是CAR-T细胞疗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脑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严重限制了T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导致CAR-T细胞疗法在脑肿瘤中的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是脑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免疫抑制细胞,它们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TGF-β和精氨酸酶1(Arginase 1, Arg1)来抑制T细胞的活性。因此,如何重新编程巨噬细胞,逆转肿瘤免疫抑制,成为提高CAR-T细胞疗法效果的关键。...

胶质瘤-星形细胞Connexin43通过激活E2F1/ERCC1轴赋予替莫唑胺耐药性

胶质瘤中Connexin43通过激活E2F1/ERCC1轴介导替莫唑胺耐药性的研究 学术背景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且致命的肿瘤类型,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是其常规治疗药物。然而,TMZ治疗常常导致肿瘤复发和耐药性,严重限制了其疗效。肿瘤相关星形胶质细胞(tumor-associated astrocytes, TAA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nnexin43(Cx43)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进展和TMZ耐药性密切相关。然而,Cx43在胶质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如何介导TMZ耐药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Cx43在胶质瘤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如何通过调控DNA修复机制导致TMZ耐药性。 论文来源...

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PD-L1通过脂质代谢重编程促进T细胞衰老

肿瘤细胞外囊泡中的PD-L1通过脂质代谢重编程促进T细胞衰老 学术背景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针对PD-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和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等免疫检查点的阻断疗法。然而,尽管这些疗法在某些癌症类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整体上,癌症免疫疗法的成功率仍然有限。许多患者对免疫疗法无反应或反应短暂,这表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存在复杂的免疫抑制机制,导致T细胞功能失调。 肿瘤细胞外囊泡(tumor-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EVs)是肿瘤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能够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RNA和DNA,并通过这些分子在...

先天免疫抑制细胞的共激活导致对联合TLR激动和PD-1阻断的获得性抵抗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联合治疗机制研究 学术背景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手段,旨在通过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来对抗癌症。然而,超过一半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无反应,尤其是在免疫学上“冷”肿瘤(即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较少的肿瘤)患者中,疗效尤为有限。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研究人员探索了多种方法,试图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来增强ICB的疗效,其中一种策略是通过激活先天免疫系统来增强免疫反应。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激动剂是一种能够刺激先天免疫的分子,但其在临床应用中未能显著提升ICB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揭示联合使用TLR激动剂(...

脂质体阿霉素新辅助化疗助力肿瘤膜抗原基纳米疫苗的免疫保护

利用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新辅助化疗提高基于肿瘤膜抗原纳米疫苗的免疫保护 背景与意义 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实体瘤的主要方式,但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个性化免疫疗法中一种新兴的策略是基于自体肿瘤细胞膜抗原的疫苗(tumor membrane antigen-based vaccines, TMVs)。这种疫苗利用患者自身肿瘤细胞作为抗原的来源,能够激活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然而,自体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效果仍然受限,其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通常在接受基于肿瘤抗原的个性化疫苗治疗之前,还会经历各种治疗手段,例如术前全身化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研究表明,化疗可以通过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Paricalcitol和羟氯喹增强胰腺导管腺癌化疗效果的分子机制研究

利用Paricalcitol和Hydroxychloroquine增强胰腺导管腺癌化疗疗效的研究报告 背景介绍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具有极低的存活率,5年生存率不足15%。其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早期转移和对化疗及放疗的高度耐药性。胰腺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其包括致密的基质结构、活性纤维母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以及活化的自噬作用。CAF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增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密度,阻断肿瘤血管形成及化疗药物运输,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肿瘤治疗的...

肿瘤和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化疗免疫治疗中的关联性研究

背景介绍 本文研究聚焦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这一罕见且高度致命的癌症,这种癌症与石棉暴露高度相关。目前病人确诊时大多已进入晚期,生存时间一般仅为12至15个月,传统治疗方式为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然而,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以及免疫化疗联合疗法的引入,治疗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尽管这些疗法在某些患者中表现出显著临床疗效,但实际疗效仍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迄今为止,缺乏可指导治疗决策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使得临床医生难以判断患者是否能够从治疗中获益并衡量治疗的潜在副作用风险。因此,本研究尝试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

利用Warburg效应实现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

针对Warburg效应的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新平台研究 癌症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难题,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往往伴随显著的副作用,原因在于药物或辐射无法区分肿瘤组织与健康组织,常造成健康组织的损害。因此,开发一种能够精准递送药物到肿瘤的技术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植根于这一科学难题,同时关注癌细胞代谢重编程现象中的“Warburg效应”(Warburg effect)。Warburg效应是癌细胞常见的代谢特征,它在有氧条件下表现出异常的葡萄糖利用率升高,以及乳酸的积累。该特征不仅是癌症的标志之一,还为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提供了潜在的策略。 这篇研究论文由Jian Zhang、Tony Pan、Jimmy Lee等多个国际研究团队的合作完成,作者分别来自北卡罗来...

肿瘤微环境中通过线粒体转移实现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肿瘤微环境中的线粒体转移与免疫逃逸机制 学术背景 肿瘤细胞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尤其是T细胞的攻击。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许多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反应短暂。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重编程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削弱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这些过程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肿瘤细胞如何通过线粒体转移影响TILs的功能,进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来自日本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团队合作完成,包括Chib...

3D生物打印肿瘤模型及其潜在应用

3D生物打印肿瘤模型及其潜在应用:综述 学术背景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不受控制的异常增殖、快速生长、转移和高异质性使得传统的二维(2D)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中的临床转化率极低。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开发更合适的肿瘤模型。近年来,三维(3D)生物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通过精确调控细胞、生物分子和基质成分的空间分布,制造出更接近真实人体肿瘤的空间组织、细胞资源和微环境特征(如缺氧、坏死和延迟增殖)的肿瘤模型。这篇综述性论文旨在探讨3D生物打印技术在肿瘤模型构建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胶质瘤、乳腺癌、肝癌、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类型,并详细介绍了3D生物打印肿瘤模型在肿瘤微环境、肿瘤血管化、肿瘤干细胞、肿瘤耐药性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