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肽P通过调节干细胞分裂促进创伤愈合与表皮分层
神经肽P物质调控干细胞分裂促进创面愈合与表皮分层——基于Khalifa等人最新研究的深入解读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皮肤损伤后的愈合是临床与基础医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生理过程。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及神经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伤口愈合常常受到显著影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近年来,皮肤干细胞(stem cell, SC)及其分化机制、神经调节对创面修复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焦点。然而,尽管临床观察多次发现皮肤感觉神经受损显著延缓创面愈合,但有关神经调节因子,尤其是神经肽如何具体影响皮肤干细胞行为及表皮结构重塑的机制,仍未有清晰阐明。
本研究聚焦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简称SP)对皮肤干细胞命运及分化分层的调控机制。早期研究表明,丧失感觉神经支配不仅导致伤口愈合延迟,还造成SP的减少,而外源性补充SP可明显加快创面再上皮化速度。表皮中,干细胞可通过对称分裂(symmetric stem cell division, 产生两个干细胞)、非对称分裂(asymmetric stem cell division, 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分化子细胞)及祖细胞分裂(committed progenitor, CP)等多种方式扩增或分化。但神经损伤及SP变化对不同类型细胞分裂的影响,尤其是对干细胞对称/非对称分裂的具体调控作用,尚缺乏深入证据。该领域的突破性见解不仅对基础生物学有重大意义,也为临床慢性难愈性伤口(如糖尿病溃疡、老年性慢性创口)等治疗提供理论支撑与干预靶点。
论文来源与作者信息
本项研究论文题为“neuropeptide substance p alters stem cell fate to aid wound healing and promote epidermal stratification through asymmetric stem cell divisions”,作者团队包括A Khalifa、T Xiao、B Abegaze、T Weisenberger、A Charruyer、Samia Sanad、Taher Abuelnasr、SW Kashem、M Fassett及R Ghadially,作者来自Zagazig University(埃及动物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皮肤科(UCSF)、旧金山退伍军人医疗中心(VA Medical Center, San Francisco),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陕西),通讯作者为R.Ghadially教授。论文发表于2024年,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全文属于美国公共领域作品。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论文为单一原创性实验研究,按照科学问题拆解和实验逻辑共包含如下主要流程:
1. 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实验动物:C57BL/6J小鼠,8–12周龄。
- 分组方式:
- 正常对照组(正常感觉神经支配)
- 感觉神经去除组(以辣椒素capasaicin诱导去神经,模拟感觉神经损伤)
- SP干预组(去神经或对照小鼠,外源性补充SP)
- Lapatinib靶向抑制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阻断EGFR,验证机制环节)
- 创伤模型:背部对称部位6mm全层皮肤环型切除(创伤点),术后不使用镇痛剂。
2. 干细胞及祖细胞分裂类型与活性的检测
- 组织学与免疫荧光分析:创伤后第4天,采集创缘0–4mm区域皮肤切片,用α/γ微管蛋白(一抗)及二抗染色,分析细胞分裂轴与基底膜夹角,分为<30°为平行分裂,60°–90°为垂直分裂(代表非对称分裂)。
- 细胞分裂命运体外检测:收集伤口周围4mm皮肤,酶消化后分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48h,免疫荧光标记Numb(分布于未分化/有分化细胞)、角蛋白1(分化标志物),观察 Schwester Pair(姐妹细胞对),由双染和定位分析确定对称/非对称及祖细胞分裂类型。
3. 感觉神经去除与SP干预
- 神经去除模型:新生小鼠皮下注射辣椒素,2次,间隔一周,后以尾巴翘反射(tail-flick test)检测麻醉敏感性,量化去神经效果。
- SP补充干预:分别给予含不同浓度Substance P(10^-9M, 10^-7M, 10^-5M, 10^-3M)的培养基或皮内注射(小鼠每次32μg SP,创口周围皮下每隔一天注射,最多持续24天),部分小鼠联合wounding模型。
- Lapatinib阻断: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模型均进行Lapatinib(2.5μM)单独或与SP联和处理,以评估其对SC分裂命运及表皮重建的影响。
4. 伤口愈合、表皮厚度及细胞密度测量
- 伤口面积统计:每次拍照,利用ImageJ软件测量创口面积,评估愈合进程。
- 表皮厚度与基底层细胞数统计:H&E染色切片,ImageJ随机取3个等距视野、每个8张图,测定表皮厚度及每百微米基底层细胞密度。
- 统计方法:用Graphpad Prism9,分组均数比较用Student t检验,多组比较用ANOVA,相关关系用线性回归,p<0.05为有意义。
主要实验结果与数据解读
1. 伤口早期增殖反应主要来自干细胞区域
- 创伤第4天,分裂细胞显著聚集于创缘0–4mm区域,分裂数较对照组增加。
- 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基底层内垂直分裂(非对称SC分裂)数量上升5倍,水平分裂(对称分裂)增加2倍,苏表层分裂无显著变化。
- 体外细胞对分裂分析进一步证实,SC的对称和非对称自我复制双双增多,CP(祖细胞)分裂并未明显提升。提示早期增殖高峰主要由干细胞自我增殖驱动,而非CP扩增。
2. 感觉神经去除显著延缓创面愈合并削弱SC功能
- 感觉神经损伤小鼠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延长(24.8±0.3天 vs 14.5±0.3天),愈合速率全时段降低。
- 去神经局灶皮肤无论共存创伤与否,垂直和平行分裂均减少且表皮极度变薄,基底细胞密度下降。
- SC命运分析发现,非对称分裂及CP分裂显著下降,支持感觉神经及其衍生因子对SC活性及衍生细胞分化有重要维持作用。
3. Substance P可弥补神经去除影响、促进SC非对称分裂与伤口愈合
- SP最佳促进浓度为10^-7M,在去神经小鼠中皮下注射SP,可将创面愈合期缩短至18.8±0.3天。
- SP干预不仅恢复了SC非对称分裂频率,且直接提升CP细胞对称分化水平。伤口面积从创后即各时间点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 长时程SP补充试验显示,不论是否伴去神经,SP均可在正常皮肤诱导表皮增厚和分层,显著提升基底层细胞密度。
4. Lapatinib证实SC非对称分裂为SP诱导分层必要环节
- Lapatinib阻断EGFR信号后,体内外均可显著抑制SC非对称分裂,无论是否补充SP。
- 在去神经状态或正常皮肤均抑制SP诱导的表皮厚度增加,表皮重返薄层状态。
- 这提示SP的表皮分层效果高度依赖于SC的非对称分裂。
结论、学术与应用价值
该研究首先系统性揭示,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早期,干细胞对称与非对称分裂均显著提升,推动新表皮的生成,而祖细胞分裂作用不大。感觉神经损伤不仅削弱SC自身更新与新生表皮结构的生成,亦直接或间接导致CP分化下降。SP是感觉神经完整性的“信号中介”,SP补充能弥补神经损伤下SC的功能障碍,有效提升伤口愈合速度,并通过促进SC非对称分裂带来表皮有效分层及结构重建。EGFR路径的抑制实验证明非对称分裂为SP介导表皮增生与分层所必需。
本研究填补了感觉神经—神经肽—SC命运—皮肤再生的环节机制空白,为难愈性伤口的神经递质治疗提供了坚实理论与实验基础,提示针对SP及其信号通路的靶向干预有望成为临床新方向。
研究亮点
- 机制创新:首次全面揭示SP促进皮肤表皮分层依赖于诱导SC的非对称分裂,突破了对分裂类型影响生理及病理愈合转归的认识。
- 临床转化价值:系统论证SP补充可显著改善神经损伤相关愈合障碍,同时对未来老龄性、糖尿病等慢性创口给出理论可行路径。
- 技术方法严谨新颖:将分子、细胞、整体动物多个层面结合,创用分裂角度量化与免疫共染分裂命运分析,大幅提高了实验结论的精准性与说服力。
- 理论意义深化:对表皮分层发生过程提出了SC非对称分裂机制主导的全新观点,对相关疾病机制甚至肿瘤发生转归的理解表达了高参考价值。
其他附加信息
论文数据集全部可通过开放平台Figshare获取(DOI: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22280254.v1),为全领域研究者二次探究与交叉研究提供便利。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所有实验动物流程与伦理审查均获批,实验流程详实高标准。
总结
Khalifa等人此次国际多中心合作,为神经调控皮肤再生与分层的基础机制注入新洞见。该研究用系列动物模型、先进细胞与分子实验,有力佐证SP为感觉神经调控皮肤再生的核心因子,其作用机制依赖于驱动SC非对称分裂,并最终促进创面快速、完整地再上皮化和分层。这为基础生物学和临床医学搭建了重要桥梁,也为慢性难愈伤口的药物干预或生物工程治疗开辟了理论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