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细胞外囊泡Blebbisomes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

学术背景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媒介,通过携带蛋白质、脂质和遗传信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然而,目前对EVs的了解仍然不完整,尤其是关于超大EVs的研究较为匮乏。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研究人员探索了一种新型的超大EVs——Blebbisomes。Blebbisomes具有独特的“blebbing”(膜泡形成)行为,并且含有多种功能性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多囊泡内体,但缺乏明显的细胞核。这一发现为细胞间通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尤其是在癌症免疫逃逸和细胞自主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Dennis K. JeppesenZachary C. Sanchez等来自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Vanderbil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论文于2025年3月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标题为“Blebbisomes are large, organelle-rich extracellular vesicles with cell-like properties”,DOI为10.1038/s41556-025-01621-0

研究流程与结果

1. Blebbisomes的发现与表征

研究人员在研究癌细胞释放的囊泡时,观察到一种直径可达20微米的超大EVs,这些囊泡表现出持续的“blebbing”行为,因此将其命名为Blebbisomes。通过差分干涉对比显微镜(DI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人员发现Blebbisomes的形成机制与传统的膜泡释放不同,它们通过细胞收缩事件从细胞中分离出来,而非通过膜泡的直接释放。此外,Blebbisomes中含有功能性线粒体,这些线粒体能够生成ATP,支持其持续的膜泡活动。

关键结果
- Blebbisomes的平均直径为10微米,最大可达20微米。
-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超分辨率显微镜(iSIM)证实,Blebbisomes中含有功能性线粒体。
- 实验表明,Blebbisomes能够通过非肌肉肌球蛋白IIb(myosin IIb)的收缩机制形成。

2. Blebbisomes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Blebbisomes的组成,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密度梯度分离技术纯化了Blebbisomes,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Blebbisomes含有大量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糖体相关蛋白质,但与细胞相比,其核膜蛋白含量较低。此外,Blebbisomes中还检测到与免疫逃逸相关的蛋白质,如CD47和CD73。

关键结果
- Blebbisomes的蛋白质组成与细胞相似,但缺乏核膜蛋白。
- Blebbisomes中含有多种细胞器相关蛋白质,如VDAC2(线粒体)、Calreticulin(内质网)和TGN蛋白2(高尔基体)。
- 免疫印迹分析显示,Blebbisomes中含有CD47和CD73等免疫逃逸相关蛋白。

3. Blebbisomes与其他大型EVs的区别

研究人员将Blebbisomes与另一种大型EVs——Large Oncosomes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Large Oncosomes不表现出“blebbing”行为,且其线粒体功能受损。此外,Blebbisomes中含有更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关蛋白质,而Large Oncosomes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较低。

关键结果
- Large Oncosomes不表现出“blebbing”行为,且其线粒体功能受损。
- Blebbisomes中含有更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关蛋白质。

4. Blebbisomes的细胞器组成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Blebbisomes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多囊泡内体和自噬体。此外,Blebbisomes中还含有RNA,这进一步表明其具有独立的细胞功能。

关键结果
- TEM图像显示,Blebbisomes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多囊泡内体。
- 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Blebbisomes中含有RNA。

5. Blebbisomes的摄取与分泌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Blebbisomes能够摄取其他EVs,并且能够分泌外泌体(exosomes)和微囊泡(microvesicles)。通过荧光标记实验,研究人员观察到Blebbisomes内部含有被摄取的EVs,并且通过免疫印迹分析证实,Blebbisomes能够分泌外泌体和微囊泡。

关键结果
- Blebbisomes能够摄取其他EVs,并且能够分泌外泌体和微囊泡。
- 免疫印迹分析显示,Blebbisomes分泌的EVs中含有Syntenin-1(外泌体标记物)和Annexin A1(微囊泡标记物)。

6. Blebbisomes在体内的存在与免疫检查点蛋白

研究人员在三维胶原基质和斑马鱼胚胎中观察到Blebbisomes的释放,并且在小鼠骨髓中也分离出了Blebbisomes。此外,研究发现,癌症来源的Blebbisomes中含有多种免疫检查点蛋白,如PD-L1、PD-L2、B7-H3、VISTA和HLA-E,这些蛋白可能与癌症免疫逃逸有关。

关键结果
- Blebbisomes在三维胶原基质和斑马鱼胚胎中能够被观察到。
- 癌症来源的Blebbisomes中含有PD-L1、PD-L2、B7-H3、VISTA和HLA-E等免疫检查点蛋白。

结论与意义

Blebbisomes是一种新型的超大EVs,具有独特的“blebbing”行为和多种功能性细胞器。它们不仅能够摄取其他EVs,还能够分泌外泌体和微囊泡,表明其在细胞间通信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Blebbisomes中含有多种免疫检查点蛋白,可能在癌症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细胞间通信和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亮点

  1. 新型EVs的发现:Blebbisomes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EVs,具有独特的“blebbing”行为。
  2. 功能性细胞器:Blebbisomes中含有功能性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
  3. 摄取与分泌功能:Blebbisomes能够摄取其他EVs,并且能够分泌外泌体和微囊泡。
  4. 免疫检查点蛋白:癌症来源的Blebbisomes中含有多种免疫检查点蛋白,可能在癌症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人员还发现,Blebbisomes能够通过非肌肉肌球蛋白IIb的收缩机制形成,并且其形成不依赖于ESCRT(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复合物。这一发现为Blebbisomes的生物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