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口腔溃疡管理:冷等离子体(CAP)结合纳米凝胶药物的炎症调节
下一代口腔溃疡管理的新突破:冷等离子体与纳米凝胶药物系统的融合应用
背景介绍
口腔溃疡是人类最常见的黏膜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约有27.9%的成年人遭受口腔溃疡的困扰。虽然在大多数人群中,这种疾病可以在一到两周内自愈,但对一些患有糖尿病、癌症、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来说,口腔溃疡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症,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全身性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和脱水。此外,治疗头颈部癌症的患者中,高达65%会因疗法引发严重的口腔黏膜炎,其产生的溃疡常伴剧烈疼痛和饮食困难,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目前,市场上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例如口腔膜剂、喷雾剂、粉末和药膏,普遍面临药效短、药物粘附性差、渗透效果不足的问题。这些局部治疗方案因口腔内部湿润和动态的环境而受到限制,导致药物快速清除、黏附性不佳及疗效不足。而现有的药物研发方向仍未能完全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因此,找到一种能够快速愈合口腔溃疡、具有高药效持久性、且安全性良好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组合疗法——冷等离子体(Cold Atmospheric Plasma,CAP)与基于纳米凝胶(nanogel)的药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CAP是一种新兴的等离子体医学技术,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卓越的治疗潜力受到研究界关注。CAP产生的活性物种(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RONS)能够改变生物组织表面性质,提升药物的组织渗透性和附着性。此外,纳米凝胶体系(GCN)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GO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整合为氧气生成载体,为伤口微环境提供稳定的氧气支持,有望显著改善溃疡愈合效果。
论文基本信息
这项研究由Yanfen Zheng等二十余名作者联合完成,主要作者来自厦门医学院、厦门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本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科学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2025年的最新一期内。
研究全流程详解
1. 冷等离子设备开发及其特性评估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携式3D多微孔冷等离子体喷射装置,用于在口腔环境中实现安全且高效的治疗。装置采用氦气作为馈气,通过电极系统生成稳定的等离子体射流,并结合光学发射光谱(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OES)测试装置性能。结果显示,装置能有效产生多种活性物种,如氢氧自由基(·OH)、活性氮(N2+)及臭氧(O3),并能在生理盐水条件下生成与人体体液相容的有效物质。在猪皮、人体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HGF)模型中进一步验证了设备的生物安全性,温度稳定在30至33 °C,无明显组织损害。
2. 冷等离子体对细胞及药物吸收的增强机制验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实验发现CAP处理可在细胞表面产生微孔,但不破坏细胞整体结构,这些微孔促进了纳米凝胶(GCN)药物的吸收。此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到CAP可显著增加GCN纳米粒子在细胞中的摄取量。进一步的荧光染色实验证实,CAP通过干预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提高了纳米凝胶药物的跨膜吸收效率。
3. 纳米凝胶的特性优化与与CAP协同应用
GCN纳米凝胶中嵌入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过氧化氢酶(CAT),通过多步化学合成和交联聚合技术构建,确保长效氧气生成能力。研究中将纳米凝胶与CAP联合应用于细胞和动物模型。CAP预处理后,纳米凝胶表面显现出增多的微孔和折叠状突起,表明CAP能够提高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并减少颗粒聚集现象。粒径分析显示,CAP处理后粒子聚集减少,分散性提升,有助于生物组织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4. 在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估
研究在SD大鼠口腔溃疡模型中进一步探索CAP与GCN的治疗效果。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不治疗组、西瓜霜组、CAP单独治疗组和CAP联合GCN治疗组。在10天的治疗过程中,CAP和CAP+GCN组在溃疡面积缩小、组织愈合速率、炎症反应降低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传统药物治疗组。H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具有更优的再上皮化效果和炎症调节能力,尤其是在CD16+巨噬细胞浸润和EGFR(上皮生长因子受体)激活方面表现突出。
5. 分子机制探讨及免疫微环境分析
通过多参数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标记和分析,研究发现CAP结合GCN治疗可调节关键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例如,与未经处理组相比,CAP治疗显著降低了CD15+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同时增加了CD16+和EGFR+细胞共定位的现象。这种分子机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和促进纤维母细胞活性,加速伤口修复。
研究结论与意义
研究验证了CAP结合GCN治疗在口腔溃疡愈合中的卓越效果,提出了一种对传统局限性治疗方法的全新替代策略。研究亮点如下:
- 疗效显著:CAP+GCN在大鼠模型中的溃疡愈合显著优于西瓜霜。
- 机制革新:首次证实CAP处理可通过活性物种生成、细胞膜结构变化及免疫调节协同提升治疗效果。
- 安全性高:CAP装置和GCN对人体成纤维细胞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无明显毒性。
- 临床潜力:便携式CAP装置的低成本和小型化设计为未来临床推广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望
该研究为口腔溃疡及其他局部黏膜疾病治疗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在人体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效果,并将该疗法扩展至如慢性伤口、糖尿病溃疡等领域,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研究揭示了CD16和EGFR共定位分子机制的可能性,为后续免疫调节与组织再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最后,这项前沿研究再次印证了冷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广阔潜力,推动了等离子医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