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R激动剂通过激活AMPK减轻转基因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相关表型

一、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神经元损失、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主要由淀粉样β蛋白[amyloid-β, Aβ]沉积形成)。据统计,AD患者人数逐年攀升,严重威胁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医疗体系带来了极大负担。

与此同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发生AD的风险明显增加。脑内葡萄糖稳态的紊乱、胰岛素抵抗与AD的发病关系密切。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葡萄糖代谢异常、能量代谢障碍以及胰岛素信号损伤可作为AD早期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有潜力在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中发挥作用。

基于糖尿病管理的药物开发,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 GLP-1RAs)已被广泛用于T2DM的血糖控制。不仅如此,越来越多临床队列和基础研究指出,GLP-1RAs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AD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展现出广阔的治疗前景。然而,GLP-1RAs对AD病理学作用机制尚不充分明了,特别是其在脑能量代谢、Aβ生成和神经炎症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亟需系统研究。

在这一领域背景下,本篇论文针对GLP-1R激动剂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探索,试图阐释其分子机制,并为AD的预防与治疗提出新的思路。

二、论文来源与基本信息

该论文题为“activation of ampk by glp-1r agonists mitigates alzheimer-related phenotypes in transgenic mice”,由Yun Zhang、Huaqiu Chen、Yijia Feng等多位学者联合完成,主要作者来自温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医学研究机构。文章于2025年6月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aging”(Nature Aging)第5卷1097-1113页。

三、研究设计与具体流程

本研究为单一原创性基础医学实验,结合人群数据、动物模型、细胞实验及分子机制等多维度,系统阐释GLP-1R激动剂通过AMPK通路对AD多重病理表型的调控机制。具体流程如下:

1. 人群与模型动物的GLP-1水平及AD病理相关性分析

  • 对象与方法:收集AD模型小鼠(app23/ps45双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WT)对照小鼠外周血浆样本(每组各12只,公母各半),测定GLP-1水平。同时,从12例经严格筛选(剔除糖尿病等影响因素)的AD患者中采集血浆,使用18F-AV45 PET成像评估脑内Aβ沉积负荷,相关性分析GLP-1水平与脑内Aβ病理的关系。
  • 实验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LP-1水平均,PET/MR结合定量分析脑区域Aβ斑块负荷。

2. GLP-1RA对AD模型小鼠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对象与方法:分离AD模型与WT小鼠胚胎期(E17)原代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研究GLP-1RA(Exendin-4)对其葡萄糖摄取、ATP生成、脂肪酸氧化(FAO)、氧化磷酸化(Oxphos)等代谢活动的调控。
  • 技术亮点:采用Seahorse XF96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评估细胞氧耗率(OCR)、ATP合成能力。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3分布,结合代谢产物(例如丙酮酸、活性氧[ROS])分析细胞代谢状态。

3. AMPK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探讨

  • 对象与方法:针对AMP激酶(AMPK)信号,分别借助药物激活剂(AICAR)与抑制剂(Compound C)以及基因编辑(shRNA干扰GLP-1R、AMPK),验证GLP-1RA作用下AMPK活化途径及其依赖性。
  • 机制挖掘:考察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激酶2(CaMKK2)以及肝激酶B1(LKB1)在AMPK磷酸化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4 AM)测定细胞Ca2+水平,STO609抑制剂阻断验证机制。

4. GLP-1RA影响APP分解及Aβ生成的机制研究

  • 模型与操作:在原代神经元与APP人源突变稳定表达细胞(20E2细胞系)中,经GLP-1RA处理,监测β位点APP裂解酶1(BACE1)表达,APP裂解产物(C99、C89)、Aβ40/Aβ42分泌水平,并以AMPK抑制剂、AMPK基因敲降分别佐证药物效应的分子依赖性。

5. AMPK/NF-κB对BACE1转录调控机制

  • 技术流程:构建人源BACE1启动子(-1942至+292 bp)连接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通过N2A细胞转染并药物干预,定量启动子活性变化。同时结合qPCR、WB检测内源性BACE1表达变化。
  • 分子机制:细胞亚细胞组分分离及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实验明确NF-κB p65在AMPK抑制与激活条件下对BACE1启动子的结合能力,完整连通AMPK→NF-κB→BACE1转录调控路径。

6. GLP-1RA对小胶质细胞吞噬与炎症的影响

  • 细胞实验:鼠源BV2小胶质细胞处理GLP-1RA,并联合Aβ寡聚体刺激,评估AMPK磷酸化及RNA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
  • 功能检测:归纳RNA-Seq分析结果,运用GO/KEGG富集分析比对GLP-1RA调控信号通路变化。结合免疫荧光与WB检测CD68和LAMP1(吞噬与溶酶体标志物)表达,荧光标记Aβ42吞噬功能评估,炎症因子产物水平(ELISA)测定药物效应。

7. GLP-1RA在AD模型小鼠体内干预实验

  • 动物给药与检测:app23/ps45 AD模型小鼠6周龄起每日腹腔注射Exendin-4(25 nmol/kg)持续8周,对照组给予溶媒。实验结束后,分区取样,分析脑内AMPK活化、APP裂解、Aβ产生、BACE1表达及神经炎症水平。
  • 病理与行为学检测:采用4G8抗体及Thioflavin S染色检测脑神经元淀粉样斑块量化,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四、关键研究发现与结果链条

1. GLP-1水平与AD病理紧密相关

血浆GLP-1水平在AD模型小鼠显著降低,低GLP-1与患者海马区Aβ负荷高度负相关(r = -0.825),提示GLP-1下降是AD能量代谢和淀粉样负荷紊乱的重要特征。AD模型神经元同时伴随葡萄糖摄取及ATP合成障碍,表明脑能量代谢障碍与GLP-1密切相关。

2. GLP-1RA恢复能量代谢并调节细胞代谢活动

GLP-1RA(Exendin-4)处理显著提升AD神经元葡萄糖摄取和ATP生成能力,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的FAO和Oxphos功能。免疫检测进一步显示GLUT3表达及膜转位提升,PGC-1α(线粒体生物发生调控因子)水平提高,增强神经元能量供给。代谢产物检测发现药物可显著抑制AD相关ROS异常升高,抑制氧化应激损伤。

3. CaMKK2-AMPK信号通路为药物效应核心

体外细胞实验证明,Exendin-4和Tirzepatide(双重GIP/GLP-1RA)剂量依赖性增强AMPK及下游ACC磷酸化活性,该效应依赖GLP-1R表达。磷酸化增加主要通过Ca2+信号刺激CaMKK2介导,LKB1途径无显著变化。STO609阻断试验证实了CaMKK2对该信号轴的枢纽作用。

4. GLP-1RA通过AMPK抑制BACE1表达,减少Aβ生成

药物处理背景下,BACE1蛋白和活性被显著下调(神经元至53.6%,细胞系至39.8%),下游APP裂解产物与Aβ40/42水平均明显下降。AMPK抑制剂及基因敲降均能削弱甚至消除药物效应,证明AMPK为核心信号枢纽。

5. NF-κB介导AMPK对BACE1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

利用Luc报告基因和ChIP实验,证实AMPK活性直接影响BACE1启动子活性,AMPK激活下BACE1转录下调,激活剂AICAR显著降低细胞核与胞质NF-κB p65水平,AMPK抑制则增强NF-κB与BACE1启动子结合强化表达。揭示AMPK/NF-κB/BACE1为GLP-1RA调控AD发生的分子通路。

6. GLP-1RA激活AMPK促进小胶质细胞吞噬Aβ,缓解神经炎症

RNA-seq联合GO/KEGG分析揭示GLP-1RA改善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强化吞噬、葡萄糖转运和能量代谢通路,抑制炎症反应相关信号。免疫检测证实CD68、LAMP1上调,吞噬荧光Aβ能力增强,神经炎症因子(IL-1β、IL-6、TNF)水平下调,抗炎因子(TGF-β)升高。AMPK信号阻断可逆转这一药效。

7. 体内干预动物模型验证GLP-1RA多维疗效

AD模型小鼠经Exendin-4长期干预后,脑内AMPK磷酸化水平提高,BACE1及Aβ生成显著降低,APP整体蛋白水平无变化。病理检测斑块数量约减少一半,炎症反应(IL-1β、IL-6、TNF下降)明显缓解,认知行为(Morris水迷宫逃脱潜伏期及空间记忆指标)获得实质性改善。

五、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系统证明GLP-1RA通过CaMKK2-AMPK信号轴活化,恢复脑细胞能量代谢、抑制Aβ生成和沉积、改善神经炎症和促进Aβ清除,从而全面逆转AD模型动物的核心病理和行为异常。AMPK信号通路是GLP-1RA多途径整合效应的枢纽靶点。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AD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图谱,也首次提出GLP-1RA/AMPK/NF-κB/BACE1信号新轴,有望为未来AD“代谢激活”类干预开辟新方向。

该研究具有双重科学及临床应用价值:一方面丰富了脑能量代谢与AD病理交互调控网络,为药物筛选和靶点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作为临床T2DM和肥胖管理主流用药,GLP-1RA的安全性和可及性使其转化为AD防治药物具有现实基础,相关临床试验值得加速推进。

六、研究亮点与创新点

  • 首次明确了外周GLP-1下降是AD脑能量代谢障碍和Aβ沉积的重要表征
  • 揭示GLP-1RA作用通过CaMKK2-AMPK激活,对葡萄糖、脂肪酸代谢、APP裂解过程及神经炎症等实现多环节调控
  • 分子机制创新性阐明AMPK经NF-κB对BACE1的转录调控路径,实现对Aβ生成的直接抑制
  • 多模型、多尺度(人-动物-细胞)多技术平台耦合设计,研究逻辑严谨,数据链路完整
  • 为“代谢优化—神经保护”理念下的AD防治药物开发提供了新范式和实证基础

七、其他值得关注的内容

  • 研究重视性别变量,实验在雌雄动物及患者中均获得一致性结果,体现科学严谨性。
  • 详细阐述了所用细胞与动物模型来源、药物剂量、数据统计学方法,为后续同行重复和机制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 多组实验均辅以多重重复验证和定量统计,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八、总结与展望

这是一项兼具理论创新与应用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GLP-1R激动剂通过AMPK通路改善AD能量代谢障碍、病理蛋白沉积、炎症反应及认知损伤的整体链条。为探索和发展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代谢调控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相关机制补充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GLP-1RA或AMPK为核心的代谢调节药物策略有望成为AD治疗领域的重要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