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塑造胶质瘤免疫治疗

一、学术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和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如H3K27M突变型)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具侵袭性的肿瘤,传统治疗(手术、放疗、化疗)效果有限。长期以来,CNS曾被认为具有”免疫特权”(immune privilege),即免疫系统无法有效监测脑内环境。但近年研究发现,CNS存在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包括脑边界免疫生态位(如脑膜、脉络丛、血管周围空间)和活跃的免疫监视机制。然而,胶质瘤会利用这些机制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IME),并诱导系统性免疫抑制,导致免疫治疗响应率低。本文旨在系统梳理CNS独特的神经-免疫互作机制,并探讨如何优化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策略。 二、论文来源 本综述由Stanford University的Kun-Wei Son...

Deep scStar: 利用深度学习从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数据中提取和增强表型相关特征

近年来,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与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T)等前沿技术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揭示了细胞异质性,提供了疾病、发育、免疫等重大领域的全新洞见。然而,大规模单细胞数据由于技术噪声强、批次效应(batch effects)复杂、生物信号多样且杂乱,使得“准确提取与增强与表型相关的特征”成为关键挑战之一。许多传统方法虽主攻降噪、整合,却可能同时削弱乃至丢失关键的表型决策信号,限制了研究者对疾病机制与细胞间互作的深入理解。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单细胞表型相关特征的识别对于阐明疾病进展、免疫应答、肿瘤耐药等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在癌症免疫治疗、个体化诊疗中,能否准确识别那...

揭示癌症新的标志性特征:肿瘤神经浸润全景图谱研究学术报道

癌症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难题,具有复杂的发生发展机制。长期以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免疫、炎症、血管生成等过程被广泛关注,被视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近年来,癌症神经科学(cancer neuroscience)成为新兴交叉领域,发现神经系统不仅通过神经介质、递质等调控肿瘤发展,还通过神经-肿瘤细胞的直接或间接互作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与侵袭。尽管诸如“外周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 PNI)”等神经相关现象已受到关注,但系统性量化和评价“神经浸润”在肿瘤疾病中的广泛性、分子特征和临床意义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报道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和科学背景展开,旨在深入探讨神经因素是否可作为肿瘤新标志性特征(cancer ha...

基于簇的氧化还原响应超原子MRI造影剂

学术背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现代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工具,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造影剂(Contrast Agents, CAs)的使用。传统的MRI造影剂主要基于钆(Gd)的配合物,尽管这些造影剂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其长期安全性存在争议,特别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可能引发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NSF)。因此,开发基于过渡金属的新型MRI造影剂成为了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如铁、锰)不仅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且具有多种氧化态,能够响应生物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变化,从而设计出“智能”造影剂。 此外,肿瘤微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失衡是癌症进展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开发能够实时监测组织...

基质刚度介导的内皮细胞DNA甲基化研究

在病理条件下,组织力学特性的改变是许多疾病(如癌症)的显著特征之一。肿瘤血管系统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结构和功能往往出现异常,表现为血管紊乱、扭曲和渗漏。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硬度在调节内皮细胞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组织通常比正常组织更硬,这种硬度的增加部分归因于基质沉积或交联的增多。先前的研究表明,降低基质硬度可以改善肿瘤血管系统的某些病理特征,如减少血管生成和降低血管通透性。因此,理解基质硬度如何影响内皮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变化,特别是DNA甲基化,对于揭示肿瘤血管系统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将甲基基团共价连接到DNA的胞嘧啶上,调节基因表达。在内皮细胞中,DNA甲基化的异常...

多细胞机械化学模型研究肿瘤微环境重塑及转移前生态位形成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美国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肝脏转移是常见的现象。在肿瘤转移之前,转移前生态位(Pre-Metastatic Niche, PMN)的形成是一个关键过程。PMN涉及关键肝脏驻留细胞的激活,包括成纤维样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如库普弗细胞)。肿瘤通过引入的因子改变这些细胞,使其分泌额外的生长因子并重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从而促进肿瘤在次级环境中的定植和转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动态的机制,研究者开发了一个多细胞计算模型,以表征PMN形成过程中的时空动态。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Shreyas U. Hirway、Kylie G. Nairon、Aleksander Skardal和Seth ...

微生物群失调、中性粒细胞募集和间皮细胞间质转化促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

背景介绍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0年全球约有187万例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其中91.5万人因此死亡。结直肠癌的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 PM)是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约5%的患者在初次手术时即发现腹膜转移,且预后极差,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5个月。目前,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手段,但复发率高达50%-90%。因此,深入理解腹膜转移的病理生物学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当前研究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肿瘤微环境(tumor mic...

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细胞物理相互作用促进乳腺癌的侵袭性

学术背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但其在乳腺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乳腺癌的进展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Sandra Camargo、Ori Moskowitz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合作单位包括荷兰皇家艺...

FLASH放疗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CAR-T细胞治疗效果

背景介绍 脑肿瘤,尤其是儿童中的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MB),是儿童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高风险髓母细胞瘤的预后仍然较差。近年来,免疫疗法,特别是CAR-T细胞疗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脑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严重限制了T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导致CAR-T细胞疗法在脑肿瘤中的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是脑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免疫抑制细胞,它们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TGF-β和精氨酸酶1(Arginase 1, Arg1)来抑制T细胞的活性。因此,如何重新编程巨噬细胞,逆转肿瘤免疫抑制,成为提高CAR-T细胞疗法效果的关键。...

胶质瘤-星形细胞Connexin43通过激活E2F1/ERCC1轴赋予替莫唑胺耐药性

胶质瘤中Connexin43通过激活E2F1/ERCC1轴介导替莫唑胺耐药性的研究 学术背景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且致命的肿瘤类型,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是其常规治疗药物。然而,TMZ治疗常常导致肿瘤复发和耐药性,严重限制了其疗效。肿瘤相关星形胶质细胞(tumor-associated astrocytes, TAA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nnexin43(Cx43)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进展和TMZ耐药性密切相关。然而,Cx43在胶质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如何介导TMZ耐药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Cx43在胶质瘤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如何通过调控DNA修复机制导致TMZ耐药性。 论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