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1疗法引起急性左心室功能障碍

学术背景 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 11, IL-11)是IL-6细胞因子家族的一员,最初被认为在血小板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被开发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IL-11在造血过程中并非必需,且其在患者中的应用与严重的、无法解释的心脏副作用相关。此前,IL-11被认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特别是,IL-11在心脏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首次揭示IL-11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并解释其临床应用中的心脏副作用。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Mark Sweeney等作者撰写,研究团队来自多个知名机构,包括MRC Laboratory of Medical Sciences、Imperial Co...

GDF15拮抗作用限制严重心力衰竭并预防心脏恶病质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预后较差。心脏恶病质(Cardiac Cachexia)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体重显著下降、肌肉消耗和营养不良,其发生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独立相关。尽管心脏恶病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普遍存在,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在营养状态恶化与心脏功能恶化之间的关系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作为一种细胞应激标志物,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显著升高。GDF15通过抑制食欲和减少食物摄入,可能在心脏恶病质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GDF15在心力衰竭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在其是否具有保护性还是...

异常昼夜节律通过降低心室机械强度加剧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心脏移植的主要适应症之一。DCM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感染、药物、毒素和内分泌紊乱等。由于其病因的异质性,早期和精确干预变得非常困难。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生物体内部的一种生理节律,调控着心脏的收缩、代谢、电生理和神经体液控制。异常的昼夜节律(Abnormal Circadian Rhythm, ACR)已被证明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和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然而,ACR在DCM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在临床样本中得到深入探讨。 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 SA)是最常见的与ACR相关的疾病,SA患者通常伴...

EP4-纤维蛋白-1的时空表达与血管内膜增生相关

背景介绍 血管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 IH)是血管损伤后的一种常见病理反应,尤其是在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后。尽管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率,但仍有5%至10%的患者会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狭窄。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抑制内膜增生至关重要。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损伤血管中高度表达,其衍生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被认为在促进内膜增生中起重要作用。PGE2通过其受体EP4发挥作用,EP4在损伤血管中上调,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中促进内膜增生。然而,EP4...

前蛋白转化酶Furin作为新的动脉瘤易感基因影响TGF-β信号传导

学术背景 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 AA)是一种主动脉异常扩张的疾病,常见于腹主动脉和胸主动脉。主动脉瘤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致命的破裂。尽管年龄、吸烟、高血压和男性性别被认为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但这些因素既非必要也不充分,表明遗传易感性在疾病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大多数主动脉瘤病例,甚至家族性主动脉瘤,尚未找到已知的致病基因变异。仅有约2%的非选择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和5%的非选择性胸主动脉瘤患者在已知的主动脉瘤基因中携带(可能)致病性变异。这表明,大多数主动脉瘤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信号通路在主动脉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尽管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他们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仍然比同龄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到7倍。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不稳定斑块通常表现为薄纤维帽、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减少以及炎症增加。然而,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如何导致斑块不稳定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胰岛素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胰岛素受体(IRs)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具体作用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7(TRAF7)在心脏肥大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学术背景 心脏肥大(Cardiac Hypertrophy)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尽管心脏肥大是心脏对不良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长期的病理性心脏肥大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目前,针对心脏肥大的有效干预手段仍然有限,因此,探索其分子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7(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7, TRAF7)是TRAF家族的一员,在生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表明,TRAF7突变与先天性心脏缺陷和畸形有关,但其在病理性心脏肥大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TRA...

成纤维细胞特异性TGF-β信号介导肥胖糖尿病小鼠心脏功能障碍、纤维化和肥大

糖尿病心肌病的新机制:成纤维细胞特异性TGF-β/Smad3信号通路的作用 研究背景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重要风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不仅面临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还容易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心肌病变,称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特征包括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尽管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意义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是一种关键的纤维化介质,能够通过激活成纤维细胞促进胶原合成和细胞外基质(extr...

糖尿病与年龄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患者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作用

学术背景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尽管当前的临床指南建议对所有NSTE-ACS患者进行早期(24小时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revascularization),但对于那些在入院时病情稳定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和糖尿病患者,这一策略的益处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血运重建与初始保守治疗策略在稳定NSTE-ACS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特别是糖尿病和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Natalia Fabin等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的研...

母体叶酸过度补充通过抑制SOD1表达损害小鼠后代心脏功能

背景介绍 叶酸(Folic Acid, FA)在孕期补充被广泛推荐,以减少胎儿先天性缺陷的风险,尤其是在神经管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中。然而,尽管叶酸补充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过量补充叶酸是否会对胎儿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母体过量补充叶酸可能导致后代代谢功能障碍、自闭症、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健康问题。然而,关于叶酸过量补充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代心脏健康的长期影响,尚未有充分的研究。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和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母体过量补充叶酸对小鼠后代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不仅为叶酸补充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理解母体营养状态与后代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