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17细胞内在谷胱甘肽/线粒体IL-22轴保护肠道免受炎症侵袭

TH17细胞内在的谷胱甘肽/线粒体-IL-22轴对肠道炎症的保护机制 背景介绍 肠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在维持肠道稳态中,T细胞抗氧化机制的作用仍然不明确。本文研究了特异性删除谷氨酸半胱氨酸合成酶(GCLC)的T细胞对谷胱甘肽(GSH)合成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其对TH17细胞产生的IL-22在肠道保护上的重要性。在稳态条件下,GCLC缺乏不会改变细胞因子的分泌;然而,在感染小鼠致病菌Citrobacter rodentium后,ROS增加并破坏了线粒体功能及TFAM驱动的线粒体基因表达,导致细胞ATP减少,进而抑制了PI3K/AKT/mTOR通路,减少了IL-22的转译。低水平的IL-22导致细菌清除不力、严重的肠道损伤及高死亡率。这些发现揭示了TH17细胞内在的GSH在促进线粒体...

HIV感染者中男女在传统和非传统因素导致中风风险方面的性别差异

HIV感染者中性别差异与卒中风险的关联研究 背景 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更高的卒中风险,尤其是女性。然而,对于不同因素对这些人群中脑血管风险的影响是否因性别而异以及是否导致卒中风险差异的了解仍然有限。本研究主要目标在于探讨性别是否会改变人口统计学特征、心血管代谢因素、健康相关行为和HIV特定变量对卒中风险的影响。 来源 本文由Felicia C. Chow博士、Robin M. Nance博士、Kyra Becker博士等人撰写。这项研究来自多个研究机构,包括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Swedish Medical Center, Seattle等。此论文发表于2024...

抑制CD137L减轻小鼠败血症相关脑病中的海马神经炎症和行为障碍

背景介绍 败血症(Sepsis)是由宿主体内不受控的感染所引起的威胁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症,是重症监护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每10万人年中约有189 例成年败血症住院治疗病例,死亡率达26.7%。败血症相关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由周围或全身炎症感染引起的中央脑功能障碍。约70%的严重败血症患者会发展成SAE,这增加了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并导致过度的医疗资源消耗。其症状范围从谵妄到昏迷,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治疗败血症患者至关重要。然而,SAE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常驻巨噬细胞,与SAE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失控的神经炎症是SAE的主要特征,也是导致该状态下脑功能异常和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

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铁调节生物标志物的上调促进日本脑炎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

IL-6水平和铁调控生物标志物的上调促进日本脑炎病毒感染 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作者探讨了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中炎症反应及铁调控生物标志物的变化。针对JEV感染,综合分析铁调控生物标志物和炎症反应策略可能是重要的疾病管理途径。 研究背景 铁在宿主的路径调控(iron pathways regulation)是对抗入侵病原体的先天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染期间,铁稳态的任何破坏(如铁缺乏或铁过载)都会导致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并显著影响传染病的结果。JEV感染会造成低铁血症和脾巨噬细胞中铁的积累,但这种铁重新分布并未与血清中总体铁结合能力或体内总铁含量的变化相对应。这提示了在JEV感染后,铁代谢和免疫细胞积累的异常。 作者们认为还有...

circPTP4A2通过miR-20b-5p/YTHDF1/TIMP2轴促进脑缺血性中风中的小胶质细胞极化

科学论文《circptp4a2通过mir‑20b‑5p/ythdf1/timp2轴在脑缺血性中风中促进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学术报道 背景介绍 脑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 IS)是由于脑血流阻塞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是全球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当前的临床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但这些方法的疗效有限。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常驻巨噬细胞,在急性和慢性神经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脑缺血性中风的病理阶段,小胶质细胞能迅速激活并分化为M1或M2表型,这两种表型分别在组织损伤和修复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特别地,M1小胶质细胞通过分泌促炎因子促进脑损伤,而M2小胶质细胞则分泌抗炎因子,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因此,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被认为...

预防性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对现实环境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影响

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影响 背景介绍 药物基因组学(PGx)正在改变P2Y12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神经血管问题及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中,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常用的P2Y12抑制剂,这种前体药物依赖多种途径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酶来完成。然而,携带CYP2C19基因中功能缺失等位基因(LOF)的人群,其氯吡格雷药效较低,这使得某些患者面临更高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 CYP2C19基因分型可以识别LOF等位基因的患者,并建议他们从氯吡格雷转到不依赖CYP2C19途径的替卡格雷(ticagrelor)或普拉格雷(prasugrel)。现有研究多集...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组、HLA及多基因风险评分分析

关于宫颈高风险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全基因组和多基因风险评分分析 背景介绍 宫颈高风险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是全球第二大致癌性感染,约占所有感染相关癌症的31.4%(全球220万例癌症中约69万例)。大多数的HPV感染在初次性接触后不久发生,并且超过90%的感染在两年内自行清除。然而,持续存在的HPV感染是引发肛门生殖器和口咽癌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尽管环境因素(如吸烟、长期使用激素避孕药、HIV共感染等)对HPV感染的持续性和清除有显著影响,但有多项观察表明遗传因素也可能在HPV感染的盛行和持续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宫颈HPV感染相关的基因变异研究仍较少。 研究来源 该论文署名为:Sally N. Adebamowo, Adebowale Adeyemo, ...

血清LDL促进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加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中的脱髓鞘损伤

血清LDL促进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加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中的脱髓鞘损伤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通常伴随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小胶质细胞的脂质代谢功能障碍被认为与NMOSD的神经病理学紧密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循环脂质在CNS脱髓鞘、细胞代谢和小胶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相关证据仍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揭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在NMOSD中的功能相关性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背景与意义 NMOSD是一种由自身免疫调节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高通量筛选与强化学习开发新型香豆素衍生物用于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

新型香豆素衍生物对肺部感染的治疗研究综述 背景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尤其是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鲍曼不动杆菌)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开始寻找新的抗菌药物。这种革兰氏阴性菌具备高度的生存能力和抗药能力,成为全球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开发新的低毒、高效的抗菌药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求。香豆素基异环(Coumarin-based heterocycles)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在抗菌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 论文来源 这篇研究论文由来自中国不同研究机构的多位学者撰写,包括:西安大学化工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成都西南战区总医院和淄博职业病防治医院等。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

SIV感染猕猴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下脊髓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NARP实验室研究揭示SIV感染对脊髓基因表达的影响 背景介绍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实施,HIV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HIV-DSP)仍然是HIV感染最普遍的神经学表现之一。HIV-DSP的临床症状包括无力、麻木、烧灼感和超敏反应。尽管已有ART控制病毒复制,但仍有多达三分之一的HIV患者持续表现出HIV-DSP的症状。这种现象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HIV-DSP是由病毒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以及某些ART药物(如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潜在毒性作用共同引起的。此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和老化也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脊髓是痛觉和感觉通路的核心组成部分,感觉受体通过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将伤害性感觉等传入脊髓,而脊髓背角的神经元通过多条通路将感觉信息传递到丘脑,最终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