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隔核皮质释放激素神经元投射至终纹床核促进觉醒和积极情感状态

伏隔核相关皮质释放激素神经元投射到终纹床核调控觉醒和积极情绪状态 背景介绍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在调控动机、奖励和许多依赖高度觉醒的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关于NAc中觉醒与情绪调节之间神经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全明确。皮质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是重要的压力相关神经内分泌信号,但其在NAc中的功能并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探索NAc中的特定CRH神经元子群(NAcCRH)如何调节小鼠的觉醒和情绪行为。 研究来源 这篇论文由Gaojie Pan、Bing Zhao等八位研究人员共同撰写,主要机构包括复旦大学、南通大学和海军军医大学。论文于2024年3月9日收到,2024年5月2日接受,并在《N...

低频刺激海马下区防止颞叶癫痫中广泛的继发性癫痫发生

在神经科学领域,癫痫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疾病,临床研究与治疗上仍面对着重大挑战。其中,次级癫痫发生(secondary epileptogenesis)的问题对学术界以及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次级癫痫发生是指起始于某一特定脑区(称为原初病灶)的癫痫活动不断传播至其他脑区,使得这些区域也具有了发生癫痫活动的潜在能力。研究次级癫痫发生的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对提高癫痫治疗有效性和降低药物抗性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学者组成,在《神经科学公报》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低频刺激(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在海马突起(subiculum)部位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时序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从海马CA1到后扣带回无颗粒皮层的抑制性输入对社会行为的门控作用

从海马CA1到后扣带回无颗粒皮层的抑制性输入对社会行为的门控作用 背景介绍 社会行为是哺乳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基本需求,执行这些行为需要感知感官信息、处理与社会相关的信息的显著性,并在前额叶皮层中进一步整合。神经精神疾病,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与异常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氯胺酮治疗会增加楔形回皮层(RSC)的神经活动,并减少小鼠的社会行为。在MECP2基因过表达的自闭症动物模型中,观察到RSC中的神经活动异常上调以及RSC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此外,我们的研究组和Li等人发现,ASD不同遗传小鼠模型中,RSC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显著改变。这些研究共同表明,RSC在调节社会行为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研究简介 该研究由Yuhan Shi、Jing...

Cx26 缺失小鼠外周听觉神经系统病变及耳聋发病机制

科学报导:Cx26缺失小鼠耳聋机制研究 引言 Gjb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的原因,占所有病例的约50%。Gjb2基因编码的蛋白Cx26主要在耳蜗上皮支持细胞中表达,负责细胞间通讯。患有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的严重听力损失的个体,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是唯一能够改善听力的治疗方法。然而,人工耳蜗的效果参差不齐,除了受临床因素影响,耳蜗神经组件的保存是获得良好CI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Gjb2突变小鼠外周听觉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背景及目的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索Gjb2基因缺失导致的耳蜗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条件性Cx26敲除小鼠模型(Cx26-cko)来详细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机制。 研究...

一种半胱氨酰-tRNA合成酶突变引起的帕金森主/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一种半胱氨酰-tRNA合成酶突变引起的帕金森主/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半胱氨酰-tRNA合成酶突变引起的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帕金森病/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 背景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一种罕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致病基因,该疾病表现为帕金森病和小脑共济失调症状的组合,且不符合已知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描述。研究表明,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CARS)基因的一种突变是病症的病理成因。该研究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致病机制,对病理学理解与未来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研究源起 该研究由刘汉奎、郝泓林、尤慧等学者联合完成。研究团队来自深圳华大基因、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影像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机构。研究成果发表于《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90名家族成员,通过体检、神经学评估以及国...

EGCG 通过ROS/Txnip/NLRP3 途径介导抑制BV2细胞中LPS/AβO 引发的神经炎症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通过调节ROS/TXNIP/NLRP3通路抑制BV2细胞中的神经炎症 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的退行性脑病,特征为持续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AD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异常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以及大脑中的神经元丧失。研究表明,Aβ的慢性沉积会激活小胶质细胞,导致慢性炎症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认知功能障碍。此外,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吡啶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与小胶质细胞炎症和AD密切相关。因此,预防炎症小体的激活可能是治疗AD的潜在干预措施。 研究动...

甘草酸通过抑制HMGB1磷酸化和炎症反应缓解马钱子诱导的神经毒性

甘草酸减轻马钱子诱导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报告 背景介绍 马钱子(Semen Strychni)来源于番木鳖(Strychnos Nux-vomica)的干燥成熟种子,被发现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免疫抑制和神经兴奋等功能(Zheng et al., 2012; Agrawal et al., 2011a, b; Rao and Prasad, 2013)。然而,长期或过量使用马钱子会导致多器官损伤,特别是神经毒性,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Chen et al., 2014; Philippe et al., 2004)。研究发现,马钱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士的宁和番木鳖碱同时也是其主要毒性成分(Wu et al., 2007)。其中,士的宁过量可导致大脑皮层的过度抑制和呼吸肌无自主的收...

内皮素-1介导的脑干胶质激活通过增强的ATP-P2X4受体信号传导产生哮喘气道迷走神经亢进

Endothelin-1 媒介的脑干胶质细胞激活通过增强 ATP-P2X4 受体信号传导产生哮喘性气道迷走神经高张力 学术背景 哮喘是全球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气流阻塞、慢性气道炎症、敏感度增加和反应过度。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气道迷走神经高张力及气道迷走反射的增强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支气管分支的活跃性是哮喘患者气道迷走反射增强的关键因素。然而,中央神经机制仍然不清楚。 在动物模型中,气道迷走反射弧中中央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不仅扩大了反射输出,还可能导致“哮喘性气道迷走神经高张力”,即使在没有气道刺激的情况下也会引起哮喘症状。已有研究发现,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中,脑干外ATP(腺苷三磷酸)浓度增加,主要与外ATP降解相关酶 ecto-5’-核...

BMAL1在脂多糖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及其相关“炎症风暴”中的潜在作用

BMAL1在脂多糖(LPS)诱导的抑郁行为及其相关“炎症风暴”中的角色 引言 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精神障碍被列为全球负担前10大原因之一,抑郁症是主要贡献者。全球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使其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残疾原因。尽管临床上提供了大量抗抑郁药,但由于初次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效果有限,有超过30%的病人对这种一线治疗具有耐药性。尽管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氯胺酮因其强大和快速的抗抑郁特性引起了极大兴趣,被报道为治疗抑郁症的新方向,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除了压力和肠脑轴功能障碍的已知病理生理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炎症或神经免疫机制在抑郁症进程中起...

围手术期IL8和IL18水平与术后三个月基底核萎缩有关

围术期IL8和IL18水平与手术后三个月大脑基底核萎缩的关联性研究 背景介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后可能加速大脑萎缩。同时,系统性炎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本研究假设术后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水平以及围术期IL水平变化可能与术后大脑基底核(Nucleus Basalis Magnocellularis,简称NBM)的萎缩有关。NBM是大脑皮层乙酰胆碱的主要来源。以往研究已经观察到,手术后大脑皮层厚度可能减小,心室扩大利及海马体萎缩的加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提供围术期炎症参数的具体数据。 论文来源 本文的研究来自于《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杂志2024年第19卷第10期。论文的主要作者包括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