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calcitol和羟氯喹增强胰腺导管腺癌化疗效果的分子机制研究

利用Paricalcitol和Hydroxychloroquine增强胰腺导管腺癌化疗疗效的研究报告 背景介绍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具有极低的存活率,5年生存率不足15%。其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早期转移和对化疗及放疗的高度耐药性。胰腺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其包括致密的基质结构、活性纤维母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以及活化的自噬作用。CAF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增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密度,阻断肿瘤血管形成及化疗药物运输,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肿瘤治疗的...

肿瘤和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化疗免疫治疗中的关联性研究

背景介绍 本文研究聚焦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这一罕见且高度致命的癌症,这种癌症与石棉暴露高度相关。目前病人确诊时大多已进入晚期,生存时间一般仅为12至15个月,传统治疗方式为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然而,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以及免疫化疗联合疗法的引入,治疗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尽管这些疗法在某些患者中表现出显著临床疗效,但实际疗效仍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迄今为止,缺乏可指导治疗决策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使得临床医生难以判断患者是否能够从治疗中获益并衡量治疗的潜在副作用风险。因此,本研究尝试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

放疗诱导的TREM1+单核-巨噬细胞在直肠癌中的作用

放疗联合免疫化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中介导TREM1+单核-巨噬细胞的可塑性研究:一项综合性多组学研究 背景介绍 直肠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诱因,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三分之一。尽管手术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CRT)在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LARC)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传统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仅在15%-30%,且30%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这些临床难题促使科学家们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

利用Warburg效应实现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

针对Warburg效应的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新平台研究 癌症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难题,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往往伴随显著的副作用,原因在于药物或辐射无法区分肿瘤组织与健康组织,常造成健康组织的损害。因此,开发一种能够精准递送药物到肿瘤的技术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植根于这一科学难题,同时关注癌细胞代谢重编程现象中的“Warburg效应”(Warburg effect)。Warburg效应是癌细胞常见的代谢特征,它在有氧条件下表现出异常的葡萄糖利用率升高,以及乳酸的积累。该特征不仅是癌症的标志之一,还为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提供了潜在的策略。 这篇研究论文由Jian Zhang、Tony Pan、Jimmy Lee等多个国际研究团队的合作完成,作者分别来自北卡罗来...

基于CD70靶向和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在肿瘤和异体反应性T细胞中的强效功能

基于CD70靶向和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在肿瘤和异体反应性T细胞中的强效功能

靶向CD70的iPSC衍生CAR-NK细胞治疗 背景与研究目的 过去十年,采用细胞治疗的癌症治疗方式以“活性药物”的形式彻底革命了传统治疗理念。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设计大幅提高了免疫疗法的疗效,为治疗之前传统方式无法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了潜在的治愈途径。然而,CAR-T疗法仍然面临一些限制,包括靶向范围有限、生产流程耗时且昂贵,以及自身制造失败的风险。这些限制使得这一疗法难以广泛应用于需要快速干预的癌症患者群体。 针对这些问题,CD70作为一种免疫检查分子,以其在广泛的血液系统和实体瘤中的高表达,成为近年来癌症免疫疗法的重要研究目标。CD70靶向药物(例如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及CD70 CAR-T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肾癌等癌症中的应用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线粒体解偶联物抑制致癌性E2F1活性和前列腺癌生长

线粒体解偶联物抑制致癌性E2F1活性和前列腺癌生长

线粒体解耦剂抑制E2F1活性与前列腺癌生长研究报告 背景介绍 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据估计,2024年美国约有299,010名男性将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其中35,250人会死于这种疾病。尽管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许多患者仍然会出现对治疗的耐药性,即去势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近20%-40%的患者对现有疗法如恩杂鲁胺(enzalutamide)和阿比特龙(abiraterone)表现出先天性耐药性,而几乎所有对治疗初期有效的患者最终都会产生耐药性。 CRPC 的发展和存活依赖于细胞快速增殖所需的AT...

针对乳腺癌术中精准检测的GLUT1靶向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研究

基于GLUT1靶向的荧光成像新型示踪剂:改善乳腺癌术中检测的研究进展 科研背景与问题陈述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全球新增病例高达230万,死亡病例约66.6万。乳腺癌的外科治疗通常分为乳腺保留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BCS)以及乳腺全切术。相比于乳腺全切术,BCS结合术后放疗可以实现相似的局部控制效果,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乳腺组织。然而,实现无肿瘤螺旋边缘(术后切缘不含肿瘤细胞)是BCS成功的关键。研究指出,肿瘤阳性切缘将导致局部复发风险显著增高,阳性切缘的发生率在20-40%之间。为了避免阳性切缘患者的复发及潜在治疗失败,通常需要进行重复手术,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风险、成本及心理负担,也可能影响患者的美容结果。 当前,术中评估切缘...

靶向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NIR-I/II荧光成像用于检测肝细胞癌

针对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的新型近红外荧光成像研究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六高、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据相关统计,HCC术后复发率高达80%,而肝硬化或纤维化更是超过80%的HCC病例的基础病变背景。因此,HCC的高复发率与术后处理中的潜在肿瘤生病灶密切相关,包括肿瘤间质成分等的残留。然而,目前临床手术中对于肿瘤是否完全切除,多依赖术者经验与术前成像,或者通过冰冻切片检测等方式,这些方法受限于采样不足和肿瘤标记物表达异质性等,难以实现精准、客观的术中评估。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聚焦肝细胞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成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CAFs广泛存在于肿瘤间质中,...

基于多光谱光声断层成像和水平集分割的亚洲人皮肤黑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精准测绘的概念验证研究

基于多光谱光声断层成像和水平集分割的亚洲人皮肤黑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精准测绘的概念验证研究

研究助力皮肤癌诊断的新方法:基于光声成像与水平集分割算法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变化,皮肤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皮肤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主要的非黑色素瘤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和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其中,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430万例新的基底细胞癌病例。尽管这种癌症死亡率较低,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挑战。 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肿瘤边界评估方法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这种方法虽然精准,但需通过活检等侵入性手术获取样本,并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此外,诸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

蛋白质功能化及内源性放射性标记的188Re氧化铼纳米粒子:通过同步放射光热效应改善癌症治疗

蛋白功能化和内源性放射性标记的[188Re]ReOx纳米颗粒在癌症多模式协同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 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尽管医学科学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显著进展,但治疗和早期检测方法仍面临巨大挑战。据2024年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Globocan 2024)显示,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2000万例,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约970万例。这凸显了研发高效癌症治疗方法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纳米医学凭借其在精准药物递送、靶向治疗和分子成像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癌症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在纳米技术的推动下,功能化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展现了独特的潜力,能够以最小的毒性作用靶向递送治疗药物至癌细胞。近年来,更先进的联合治疗策略逐渐受到关注,例如放射治疗(Radi...